寵你,因為你肯受辱 - 林夕

寵你,因為你肯受辱 - 林夕

打從容不下「雜音」的政權,一步步要把港台「亂棍打死」,廣播處長已成三煞位,政務官空降是屠夫進屠房,資深傳媒人才是踏進熱廚房,梁生當初明知如此,為什麼願意從教席上站起,坐在政務官鄧忍光溫熱猶存的板凳上?

不外乎一:守護港台之使命,二:二十萬月薪之利,三:處長之名;三者交雜不可分亦屬人之常情。 據員工引述處長之言:已經頂得好辛苦。那麼又何以不辭辛勞,仍然想頂下去,也許不負使命與不捨名利不可分。梁處長相比起很多大學校長的骨頭,已經算硬,起碼有反駁過警方質詢,有捍衛過員工一點點尊嚴,又僥倖遭葛珮帆攻擊作為認證,得到沒完全投降的名聲。

梁處長的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帶着使命感進入體制內,想做點好事,必須要保住權力;而權力來源必然是更高權力,骨頭要時軟時硬,什麼時候軟,什麼事情硬,是進退有度的智慧大考驗。可惜,「剩餘權力擁有者」往往把小聰明當智慧,以退為進讓自己以為退讓可以換來進步。對不起,在極權面前進與退都不適用。

血淋淋事實擺在眼前,梁處長自認停播BCC是他的主意,並沒受政府壓力,光明磊落為權力洗白。處長退後這一步,香港新聞自由倒退一大步,那又能換來什麼?

梁生用「寵辱無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自況,那「四無」可能連他自己都誤會了。《菜根譚》說的「寵辱無驚」,只是對得失去留不在意,《道德經》這原始來源說的是「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要你有寵即是辱的心理準備,當初給你權力,禍即隨身。政府選中梁生,就是需要一個傳媒人作為花瓶,你不想插上金紫荊花,他們就摑你一巴;你個人不驚,就知道你可以再承受更多巴掌。寵辱的因果關係很難倒過來,結局就是半年都不能容你留下來。憑屈辱借來寵幸,其實什麼好事都做不到,只是夾心人,但你不是他們的人。

五年來那麼多風波,蘇東坡的《定風波》只是受辱後聊以自慰,「也無風雨也無晴」?個人走了,可以當沒事發生過,港台依然滿台風雨,留下來的員工,必須不求寵,不怕辱,因為有風雨,對晴天加倍堅持;受不義之人侮辱,即得到義人寵愛。

港台前處長的感言,不只是當今局長處長以及市長的借鑑,敲鑼打鼓的葛珮帆們也請你們記住,寵你,是要侮辱你,同時你也侮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