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番茜的詩意

越陌度阡●番茜的詩意

今天繼續討論氣味濃烈的農作物,這種作物人人都見過,很多人都唱過,但不見得人人都嚐過,我個人來說就非常欣賞,但討厭芫茜芹菜的朋友就九成九不愛她了,這就是番茜。

番茜稱之為「番」,自然是東來不久的作物,台灣稱為「歐芹」,學名是Petroselinum crispum,雖然中譯方面又「茜」又「芹」的,但只要一看學名就知她們雖同是繖(傘)形花科植物,有濃郁氣息,但親屬關係卻不大接近。我不是一名食家,對廣博的中菜世界所知也甚為有限,不知有沒有甚麼中國的省分地區有以番茜入饌的菜餚,只知在香港的中式酒樓會經常用到,不過只有伴碟裝飾的份兒,從沒人放在口中細嚐。為何說每個香港人都見過,但卻沒有吃過呢?婚宴酒席的乳豬拼盤上用上了兩種外來的「裝飾食材(garnish)」,一是裝作豬眼的車厘子,二是碟旁襯綠的番茜。番茜我只見於新派的中菜之上,而且連被吃的資格都沒有,只是伴碟菜,可憐跟骨頭都被浪費的一起被丟進垃圾桶中。

味淡樣靚 皺葉裝飾伴碟用

其實番茜跟芫茜一點也不像,味道、口感、形狀都更似西芹,像是迷你的小西芹一般,在台灣,西芹稱為「西洋芹菜」、番茜則稱為「歐芹」,大家可不要搞混啊。番茜主要分為兩個「栽培種」(cultivar),分別是葉緣皺摺曲折的「皺(捲)葉番茜」(French Curly Parsley)和像西芹的「平葉番茜」(Italian Plain Leaf Parsley),皺葉番茜樣貌突出,但味道很淡,難用於調味之用,但在着重外觀的法國菜中,是不可或缺的裝飾香草,香港的中菜很受西菜影響,「番茜戴豬頭」的創作靈感是否來自法國菜的裝潢,這就有待食家考究淵源了。真的要用於食用之上(culinary),就需要用到Plain Leaf平葉品種,她的味道比法國姊妹濃郁,但因為口感依然較為粗糙,所以用時必須細切,一方面讓氣味揮發,一方面減少入口的粗嚡。初吃番茜的朋友,可能會有如嚼野草的感覺,因為草青氣息較重,但只要略略加熱或拌入帶酸味的汁醬中,草青氣即減少甚多。意大利人除了用羅勒(Basil)做青醬,也有用番茜做的青醬,例如Gremolata,製作方法很簡單,把番茜跟蒜頭切碎,拌入檸檬皮屑、檸檬汁、鹽、胡椒和橄欖油攪勻即成,可放於不同的沙律或燒烤肉類之上,我吃過德國朋友用類似的簡單番茜醬作薯仔沙律,味道非常匹配。

究竟香港有沒有農夫種番茜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香港每年舉辦的大小宴會成千上萬,雖然豬頭旁的番茜葉只小小一片,但需求也有一定數量,而且這些裝飾用香草又一定不可以損傷壓破影響外觀,在地生產的比輸入更便宜有保證。十多年前,我在牛潭尾就曾見一幅逾萬呎的田地栽種皺葉番茜,可見偏門作物也有偏門路數,可是,近年的乳豬拼盤都轉用蘭花作伴碟,未知會否打破老農的飯碗呢?

正式來說,番茜談不上是一種蔬菜,應該稱之為香草(Herbs),有四種西方香草都曾被很多民歌愛好者唱過出來,番茜就是其中之一。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Simon & Garfunkel在著名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中有一首改編插曲《Scarborough Fair》,歌詞內寫到的四種香草分別為「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番茜、鼠尾草、迷迭香及百里香),這也是他們第三張唱片集的名稱,其實《Scarborough Fair》原是一首英國古民謠,說的是英國的城鎮Scarborough的交易市集,原來舊有歌詞有多個不同版本,其中一些用的是「Sober and grave grows merry in time」或「Every rose grows merry with time」,雖然都是滿有詩意的,但看似都及不上雖然語意不詳,但引人遐思的四種古老香草。

平葉番茜(Italian Plain Leaf Parsley)

皺(捲)葉番茜多用於裝飾。vitalseeds.co.uk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