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連登有post話「炒美股發覺香港教育真係好落後」,美股當炒股全部都係00年教育種下嘅種子,現時股價大炒,公司邁向收支平衡,進入收成期。
反觀香港,最主要嘅財經新聞離唔開:父母畀首期仔女上車;疫情前埋怨老細;疫情後呻失業、排隊等做ACO。教育可能係一個問題,但係香港普遍冇創業精神,賺咗打工月底穩陣收錢嘅好處,就唔能夠埋怨點解人哋創業發大達。
香港強項始終唔係創業,而係炒炒賣賣。不過,就算唔係用嚟創業,科學知識上嘅不足,最終都會影響香港人嘅唯一專長:炒賣。美股過去大半年最當炒板塊不外乎三種:創新科技、生物製藥、特別目標併購公司(SPAC)。SPAC表面上最接近香港財技派,空殼公司上市後喺限期內找尋宿主,合併後立即暴升,原本以為可以純粹靠財技等偽科學元素抄作,偏偏合併後最受關注,又返番去創新科技同埋生物製藥,仍然要靠知識。
港股係尋租型股市,經濟特權係股價上升主要因素。股票食物鏈上游並非知識為本,下游散戶成日埋怨「港股升跌冇邏輯」,行為扭曲之下追逐圖表、財技、花紙、大戶手影等偽科學,真正同公司業務本身有關嘅知識則不了。舉例,過去半年熱炒嘅晶片股,甚少本地專家級KOL可以清楚解釋整個晶片產業運作。反觀,隨便上一個台灣科技網站,記者寫嘅晶片報道,已經清晰過好多香港專家。
08年QE開始,加劇舉世貧富懸殊,台灣奮力研發晶片勉強翻生;香港冇特別努力過,對地球亦都冇重大貢獻,普遍市民嘅財富竟然追得上QE濫印後嘅世界,一個普通市民求其沽一間樓,竟然可以夠錢去任何先進國家居住。從結果嚟睇,香港教育係世界第一,只要繼續炒港股、買港樓,內循環毋須學艱深知識。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