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拔掉一口眼中釘,工具與手勢必須講究,別弄得太難看,否則很容易自傷其身,血染中指。不過,當今政權沒在表演,在幹實事,實實在在幹掉任何釘子,以至於眼裏一粒塵,還顧得着問你幹得漂亮不?
拔釘人手勢差勁,遭拔掉的人卻依然要保住一口釘子的尊嚴。
中大校長任內已發出道歉信,人未走,自己的茶未涼,有天怕要彎腰自己喝自己。廣播處長臨別也寫下了一封大有《歸去來辭》味的信,給港台員工。其辭曰:「驪駒在門。同舟相隨五載半,激流蕩;相濡相忘,銘感五內,寵辱無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
文采不錯,即使未能證明是否愛國愛黨兼愛港,至少是個熱愛中華文化的。「驪駒在門」,說明他自知隨時走得。「同舟相隨五載半,激流蕩」既利申了逆流大叔有什麼不夠入流舉動,無奈中亦算有為了。跟同事相濡以沫以後相忘於江湖,是打算放棄新聞業了吧,否則如何能忘記,被拘控的得獎導演蔡玉玲?
對於自身「寵辱無驚」,這一段來自明代儒道佛三合一做人指南《菜根譚》:「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此「寵辱不驚」,含義跟《老子》原始版寵辱之道大有距離。
先放下《老子》,這裏的寵幸與侮辱,無驚無喜,一副老子don’t fxcking care 的傲嬌,寵辱就像花開了又花謝,是大自然現象,並沒暗示前處長要栽花種菜去。「去留無意」,這兩個「意」,非無意走或是留在港台,此「意」在梁生筆下是「在意」之「意」,佛家一念方生,即成「意念」之意。
即係點?即係申明我來時也只是隨緣而來,緣盡則去。所謂雙方同意提前解約,而且那麼急,即日閃人或解僱也好,都是緣分,條件適合就來,不合則走。所以忽然一走的處長,有沒有保住尊嚴呢?
最後引用無驚無喜無罣礙的絕代金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當年上山遇暴雨淋得一身濕,在港台激流歲月,梁生下山時也自覺沒有被淋濕過、所以也無所謂天晴曬乾了衣物,直接無視洗濕過頭之後的狼狽相。
沒錯,若無言就是最高的蔑視,無視就是維持尊嚴的最高境界。
但這只是梁生自身的尊嚴。對於曾相濡以沫的港台員工,作為一口螺絲釘的尊嚴,仍然「很在意」要留下來,捍衛港台,做好本分的尊嚴,前處長給員工中文版本留言,似乎要從另一角度演繹,才有丟書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