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堆數據,到底港人應該點揀?薛達認為,三隻疫苗的有效率雖有明顯差異,但都在某程度上能預防病症。他指出,接種疫苗是個人選擇,公眾應看過資料後,再因應自己的生活、健康狀況、感染風險決定:無長期病的年輕人,接種BNT疫苗理應完全無問題。
有末期長期病患的長者或容易敏感的人士,應考慮較溫和的選擇;而高感染風險的醫護人員,或許需要有效率高的疫苗。
薛達認為,全民接種是這場世紀疫症的唯一出路,因單靠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的代價太大,很多人會因此去世。研究顯示,即使出現過大爆發的社區,亦只得一至兩成人獲得免疫,遠遠未能群體免疫。
「仲有乜方法得到群體免疫呢?得疫苗……我諗大家都同意疫情對社會影響好大,好多人冇嘢做、生意唔好,醫院系統瀕臨崩潰,唔知幾時有好大嘅爆發……第四波完咗,會唔會有第五波?一定會有。要脫離永恒循環,係要打針㗎喇,冇好啲嘅方法。」薛達指出,即使年輕人因武漢肺炎重症入院風險低,但他們無可避免地要經常外出工作,高感染風險,又會將病毒帶給家中的高危群組,因此亦應接種疫苗。
薛達預期,隨病毒在社區的時間越久,接種疫苗的比例越高,武漢肺炎會變得越來越似傷風、感冒,即使有變種,身體亦未至於完全無法應付,死亡率和對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但會唔會疫苗完全消滅COVID-19喺地球?我就覺得冇可能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