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展示出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年代已結束,歐洲盟友都鬆一口氣,但美歐過去多年在戰略合作和貿易等議題上都存在頗大分歧,相信雙方關係短期內都難以回到特朗普上任前的模樣。
拜登在會上雖然表明希望與歐洲重建盟友關係和防衞歐洲,但歐洲國家領袖的回應卻顯得有保留。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重提「戰略自主」概念,解釋美國的戰略目標較注重亞洲、特別是中國,因此歐洲不能再過份依賴美國。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表示「我們的利益不會永遠都一樣」,暗示德國應對中俄的手法和立場將難以跟美國完全一致。
事實上,美歐的戰略重點在冷戰結束後已越走越遠,較難達成共識。如馬克龍曾批評維繫西方安全的北約已「腦死」,希望能改革和給予歐洲更多決策權,並主張與俄羅斯對話合作,顯然與傾向強硬制俄的美國立場相悖。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專家巴迪則預期拜登或與特朗普一樣,堅持要歐洲承擔更多北約軍費,為雙方修補戰略關係再添隔閡。
在貿易上,美歐也逐漸變成競爭對手,巴迪估計拜登不會放棄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維持對歐洲實施關稅,窒礙雙方重建互信。德國汽車等高端工業十分依賴中國市場,連接俄羅斯「北溪2」天然氣管道又關乎德國、以至整個歐洲的能源供應,因此歐洲恐難採取如美國一樣強硬的手段應付中俄。
對於拜登試圖修補特朗普造成的撕裂,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學者包道格指出歐洲國家其實也明白特朗普的政策只是「症狀」,而非美國政策改變的根本原因,認為「過去30年累積的錯誤不會在一夜間消失」。
美國《紐約時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