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醫務委員會選舉激烈,醫學界希望選出真正捍衞醫生水平,能代表大多數業界聲音的委員。32名委員中有24名委員是醫生,當中約一半支持民主公義,可惜也擋不過政府繞過醫委會,透過修改醫生註冊條例,制訂另一套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的機制,架空醫委會。
一直以來,醫委會是釐定醫生專業水平的獨立法定組織,並需為醫生註冊及進行紀律聆訊。本身是醫委會委員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形容,醫委會規範她平日很多做人處事,因為一不小心,可能觸犯醫生註冊條例,影響前途。但今次政府提出在醫委會之外,成立另一個委員會制訂100間醫學院名單,醫委會代表只有主席一人。
來自該100間醫學院的港人畢業生,獲醫管局聘用工作最少五年,便可免試申請註冊,「醫委會有咩理由唔畀佢註冊,他日只係蓋個印話OK,淪為一個註冊工具」,對醫委會帶來很大衝擊。
缺口一旦打開,就像打開潘朵拉盒子一樣,可能修例後半年,政府又再以未能聘請足夠醫生為由,再要求修例,「他日唔需要香港身份證,100間變200間,做五年變兩年,其他行政上嘅嘢,唔會再有我哋參與嘅討論」。
兩年前才與政府周旋於豁免海外醫生實習問題上,過去一年多前線醫護忙於抗疫,現時又要再面對特首林鄭月娥口中的「無硝煙的仗」,馬仲儀不諱言對政府的強詞奪理感疲倦,立法會由建制派把持,已經不存在博弈,於早前與食衞局的會議上,局方對醫生的質疑未能即時回應,感到政府對條例仍有很多不確定,相信數個月後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草案,只會甩甩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