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靠冰袋難保冷 易生細菌

專家:靠冰袋難保冷 易生細菌

【本報訊】記者將購得的多款跨境外賣交專家檢查,發現存有極大食安風險。理工大學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科技發展)、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劉樂庭教授指,盛載已烹煮牛蛙的膠碗雖密封包裝,但未經真空處理,只宜短時間內食用。

有食品達11℃ 屬「危險溫度」

若經深圳「哥老官」實體店購得,「餐廳可能諗住附近居民即刻食」。而直送到港若只靠冰袋保冷,根本未能確保食物維持低溫,加上送抵後膠碗蓋破裂,食物恐變質,「佢哋嘅外賣調味較濃,市民好難憑肉眼或嗅覺分辨有否變壞」。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講師文嘉敏博士則指,食品一般應存放於攝氏0至4℃空間,她用溫度計刺穿包裝袋量度溫度,發現只有椰子雞的雞肉溫度合格,為-1至0.2℃。至於急凍三文魚則測得6至8℃,鴨掌更達11℃,屬宜滋生細菌的「危險溫度」,不建議食用。

她建議市民購買後即場用溫度計刺穿包裝袋量度,若發現有「倒汗水」代表食物曾離開低溫環境,可能滋生細菌不宜食用。此外,預先包裝食物應附加食物標籤,但包裝鴨掌卻無相關標籤,不符標準。

食環署回覆稱,據《食物及藥物(成份組合及標籤)規例》規定,在港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應在配料表上詳列當中配料。違反上述條例及規例,一經定罪最高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