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呀曾麗芬 - 畢明

加油呀曾麗芬 - 畢明

當已經沒有人再多謝Paco,多謝沒落成小圈子的大台珍姐或者樂小姐,香港多處仍繼續有此起彼落的「多謝高登先」。

Golden Scene,不止是一間電影發行公司,一個電影投資方,如今還是一間戲院。老闆之一的曾麗芬說,要「做社區戲院,不是大型院線。」貼地得離地又可愛。

逆市、疫市,逆盡你說得出的一切邏輯常理,今時今日,Netflix當道、市道低迷、她在西環堅尼地城開了一間新戲院。

剛過的星期四晚終於正式開幕,疫情稍歇,電影院重開,無論如何也要去捧她的場。一見到她年也忘了拜,我便一股腦兒祝她開張大吉,生意興隆:「Winnie,我發現冇人唔撐你的!」是修回來的。

電影行內無人不識的Winnie Tsang,我認識超過廿年,這個四十年如一日,真心熱愛電影, 有眼光有熱誠有傻勁,出心出力出錢, 人生大部分時間奉獻了給電影的人。

我是影評人新生代之時,她已是電影發行公司高層,已入行至少廿年;到我由新人至成為奧斯卡神婆,她由打工到1998年自組公司創立Golden Scene,迄今又23年,人生有幾多個廿年又廿年?

她是香港電影工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為香港買入了很多好電影,發行過太多本地及外國好戲,《這個殺手不太冷》、《午夜凶鈴》、《人妖打排球》、大部分的活地阿倫電影等等,都是她的。香港市場有如此多元化、口味品味國際化的電影,她是其中一個推手,令香港觀眾的電影味蕾與視野,可以更廣闊。Winnie不止買商業片,cult片藝術片,怪片奇片、好片她就買,她是相信電影的人。

她一定是Boomers,但不是所有boomers都是收成期,不是所有boomers都是可厭的老海鮮。

她並非靠贏在出生線,純粹出生得比後輩早,憑歷史機遇上位,水漲船高繼而刮盡好處,然後食老本,割禾青,自以為是,再高高在上對後輩指指點點。她的眼光和活力從沒有老化,非但沒有放棄年輕人,認為他們阻住自己從社會拼命收割拼命自肥,Winnie老早便支持本地製作、支持香港電影,新人、新導演、新公司,她都支持。

在香港電影艱難之市道,仍然有本土電影出品,有人投資發行,背後有她拿出硬頸、資源、人脈、財力,憑着信念與膽識,再加三両義氣七分努力去一起拼博,守住一寸本土,抓住一份堅持。

社區電影院重要,那是文化和生活的根。以前灣仔靠碼頭一帶,是個電影文化小區。新華、影藝、還有電影節目曾非常強勁的藝術中心,形成了一種電影氛圍。想看非主流好電影,看art house、cult、classic,去灣仔外圍就是電影營養核心。

我一個人在新華看了《狗臉的歲月》兩次,影藝可以長期上映《情書》、《燦爛人生》(The Best Of Youth),《搶錢家族》映期569日, 《五個相撲的少年》上映313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包括真心、黑心、良心,有沒有本心,日久更會煲出票房。

商場的大型院線才沒有這個雅興和空間,讓低調的好戲有生天。6個院要每日5場都播《變形金剛續集的續續集》,要排50場《天能》,大片霸權扼殺了幾多好片、慢熱片、港產片的生機,或只落得一早一晚天地場「攝灶罅」。一個香港,竟然得一間百老匯電影中心。

當很多人趕合拍片潮流賺easy money之時,Winnie未必鋤強一定扶弱。 《點五步》、《一念無明》、《淪落人》,都有她的手影,為其發行,《狂舞派》、《紅Van》她直情投資埋。這些港產片或都有不足,但它們欠的是一個機會,當年,就靠人肯給予一個機會,一些創作、一些製作,才有機會面世,一個工業,一些電影人,不同單位,才有機會接力、成長。 為了讓這些電影有更大的可能性,有足夠的屏幕放映,有掙扎的權利,不必給大片擠出影院外,她索性如今開埋戲院,問你服未!

疫市下,如此大的計劃,投資夥伴離的離、棄的棄,剩她一個人繼續為社區戲院走好一段難行的路,過程峰迴路轉、驚心動魄、奇情凶險,兼而有之。香港人要多謝她的硬頸、堅持、還有後來加入投資的王利民先生。

未來百年,香港電影工業,一定會記得曾麗芬的名字,她本人已值得成為一部紀錄片。有沒有人肯投資,有沒有人拍?沒有的話,我拍。

https://mewe.com/p/budming

IG: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