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 - 王偉雄

談錢 - 王偉雄

新春談錢,理所當然。人人見面先說一句「恭喜發財」,然後才是甚麼「龍馬精神」、「萬事如意」、「出入平安」等,但真的人人都那麼想發財嗎?

關於金錢,有句俗諺相信大多數人聽過:「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則萬萬不能。」錢當然不是萬能(舉例:錢不能令人免於老死),而身無分文便難以過活,說「沒有錢萬萬不能」亦不為過。可是,有些人不是沒有錢,至少以一般標準來說絕不算窮,物質生活並不匱乏,也明白錢非萬能,卻將全副精神心思放在掙錢上,彷彿那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這些就是想發財的人,而且是想發大大的財——錢越多越好。

這些人不一定是守財奴。守財奴,是賺了錢還省吃儉用,一毛不拔,只是努力增加財富(為啥?他們也許從未想過)。想發財的人發財後可以是暴發戶式揮霍,也可以培養出高級的奢華品味,用錢來提高物質生活享受的層次。賺錢,用錢,這沒有甚麼不妥。問題在於累積了財富後,雖然生活豐裕,金錢上已達足夠有餘的保障,卻仍然念念不忘要掙更多的錢,發財的欲望沒有止境;錢本來只應是means,到頭來卻和守財奴的情況一樣,變成了end。

十九世紀丹麥思想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寫過一本小書叫《當代》(英譯《The Present Age》),裏面有這麼幾句:「人們最終追求的東西是金錢,而且只是金錢的抽象數目。今天,一個年青人很少會嫉妒別人的才能、手藝、名譽或漂亮女孩子的愛;他嫉妒的,是別人的金錢。他會說,讓我有錢吧,那麼我便愜意了。這位年青人不會行事衝動,不做任何可能令自己悔恨的事;而到死去的那天,他仍然抱着一個虛妄的想法:要是他掙到很多錢,便已然活得精采,還肯定會做出些重大的事來。」為甚麼說這個想法虛妄呢?可以從兩方面回答:一、就算掙到很多錢,那並不保證他活得精采,也不保證他做到任何重大的事;二、正正是由於太重視金錢,結果營營役役,虛度此生。

百多二百年後,齊克果這番說話看來仍然適用。這幾年我幾乎每個學期都教哲學導論,講到價值觀的問題時,會問學生最想得到的是甚麼?問的不是他們當下最想得到的具體東西,而是以人生目標來說最想得到的是甚麼。每次,毫無例外,總有幾個學生高聲說:「Money, a lot of money!」然後我問,要那麼多錢來幹甚麼,通常得到的答案是「I will be able to buy whatever I like」、「Then I won’t have to work」、「I’ll have unlimited free time」和「I can use the money to enjoy life」。其他沒有出聲的,有不少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錢,的確可以「買時間」:不用上班,便多出大量自由時間;本來是自己做的事,例如打掃家居和煮食,可以聘請人去做,也省下不少時間。然而,有些人多了自由時間,終歸還是浪費掉,沒有令生命更充實和精采;用錢買回來的,是乏味的時間而已。反之,有些人沒有多少所謂的自由時間,但上班不只是為了那份薪酬,而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進步,並且自覺對社會有貢獻──這些全不是用錢買回來的,因為根本不能用錢買得到。

我當然知道現實裏很多人上班只是為了那份薪酬,有些甚至討厭自己的工作,一星期五天受苦。在這種情況下,希望盡早掙夠錢,趕快退休,「脫苦海」,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想法我明白。不過,要提早退休,不再只為薪酬而工作,錢累積到一定數量便行了,毋須念念不忘要掙更多的錢、發大大的財。如果你懂得如何活得精采充實,何須億萬家財?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活得精采充實,縱有億萬家財也還是過那悶蛋的一生。

以上都是老生常談,奈何世上貪戀金錢的人不少,連這些顯淺不過的道理也需要別人提點;而財迷心竅者,恐怕是點不醒的了。這些人腦袋裏得一個「錢」字,實在可憐。雖可憐,亦可恨;《黃石公三略》說得好:「貪財,則奸不禁。」這不但適用於行軍,還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本人絕不與貪財者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