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近年大力吹噓大灣區前景,鼓勵港人投資大灣區,過去兩年駐粵辦收到近百宗港人投資內地房地產投訴,有港人年前到惠州買舖投資,誤信發展商提供六年租金保證、回報率高達33%的糖衣陷阱,以140萬元血汗積蓄投資買舖,豈料保證期限過後商場已荒廢,積蓄凍過水,她哭訴信錯政府,「成日叫人返大灣區投資,最終我啲血汗錢去晒騙徒手上」。
52歲銷售員陳小姐指辛苦多年儲下逾百萬元,打算留作退休生活費。2014年,當時內地發展商「京華地產」在港舉行展銷會,推銷惠州項目「京華.購物廣場」,聲稱提供「六年穩定收益回報率高達33%」,更有國美電器、Starbucks、Nike等品牌進駐。她的一名內地友人與親戚購入該商場四個舖位,令她大為心動,「百幾萬喺香港連一個車位都買唔到,而且買舖嘅維修成本冇住宅咁高」。
陳小姐其後不理丈夫反對,以160多萬元人民幣(約190萬港元)購下一個面積56平方米的地下向內街舖位,發展商承諾六年租金保證,扣除首四年租金保證,實付116萬人民幣(約140萬港元)。她指前年2月,發展商改為每月向業主支付租金,當時每月收7,252元人民幣,去年1月起加至8,461元,截至去年10月底租約期滿,她實收租金共16.4萬元人民幣(約19.7萬港元),憶述當時「梗係開心啦」。
可是前年12月,她發現商場改裝,「將幾個舖位間成一間大舖」,她與友人向發展商查詢續約事宜,對方着她自行與租戶商討,獲商戶回覆「唔需要咁大間舖」。職員其後承諾去年10月租約屆滿前商討續約,惟其後對方又以十.一長假等理由拖延,最終去年11月商戶遷出,她要求發展商還原舖位。
陳小姐指出,該商場有240名業主,其中一成是港人,眾人去年起開始聯絡,有內地業主發現商場11月初開始清拆工程,將商場一樓的電力及通風系統拆走,至11月底所有商戶更遷出,整個商場如同廢墟。她指,疫情下無法回內地追究,發展商職員更「潛水」失聯。
事件中扣除已收的20萬港元租金,她有120萬港元積蓄付諸流水,她指疫情下每月只有5,000元收入,擔心積蓄無法討回,經常以淚洗面及失眠,哭訴信錯政府,「成日叫人返大灣區投資,最終我啲血汗錢去晒騙徒手上」。駐粵辦指,2019年及2020年分別接獲50宗及41宗港人就內地房地產的投訴,較2016年的11宗急增四倍。
近年發生多宗港人投資大灣區物業中伏事件,去年11月40名投資惠州房地產的港人先到中聯辦,再拉「大灣區返租大騙局 港人中招血本無歸」等橫額到政總請願,事件涉及150港人,涉款4,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