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了科技先進的攝影器材,大自然的各種動物生態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巨細無遺地呈現我們眼前。這許多有關野生動物的視頻,垂手可得,只再一次證明了人和動物的生存方式極為相似。以獅子為例:那些母獅哺育幼獅的片段真是可愛有趣極了。三四隻五短身形胖嘟嘟的幼獅依偎在母親身上,甚至在她的背上攀爬,打滾嬉戲,然而母獅仍然安靜地躺在那裏,不以為忤,且不時輕舔幼獅的頭或手腳。如果母獅發現危險,會得用嘴叼着幼獅的頸背,走向較為安全的地方。說也奇怪,那幼獅會本能地放鬆神經,下垂四肢,絕不掙扎。至於母獅叼子的牙力,亦是力度剛剛好,絕對不會傷及幼獅。同樣的四隻犬齒,在追捕獵物時能夠發揮極大的殺傷力,此刻卻化成溫柔的愛撫。那母子之間的關懷和信任全是真情流露,發自天然,和人類的天倫關係極為相似。然而叫人深思的是,母獅有時候會放棄餵養先天不足的幼獅。而外來的雄獅會將一歲以下的幼獅全部殺死,目的是為了免得母獅分心,同時也是為了要樹立自己的血統王國。因此,在獅子的身上,同時呈現了溫柔和殘酷的品質。這也和人類的世界沒有兩樣。
那麼到底是甚麼能夠將人和動物分開?那麼獅子的本性到底是溫柔還是殘酷呢?
或許我們甚至不必動用「溫柔」、「殘酷」這一類主觀色彩的字眼去形容動物的行為。動物的一切行為,不外乎就是發自本性。獅子愛子和獅子殺子,都是屬於同一個層次的行為,並沒有矛盾:愛子和殺子這兩種看似迥然不同的行動其實都是服從了同一個動機:自身及親屬的生存。也就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牠們沒有得選擇。
食色性也。這個性,也就是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是為了個體的存活而必須有的。嬰兒一出生,立即便會得呼吸和喝奶。待嬰兒長至兩三個月,會得堅持要保有自己的玩具,甚至乎去搶別人的玩具。這也是天性。這時候父母會得發聲制止。嬰兒第一次知道不能時常率性而為。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的人。道德和智慧的開始,就在於知道世界上原來除了自己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個體存在,而且這些個體享有和自己相同的權利和意願。要能夠深切體會這個道理,就得超越本性,作出一點自己讓步,甚至犧牲。這是成熟的表現,也是智慧的開端。
人和動物的分別,就在於可以選擇:愛人,還是愛自己?殺人,還是救人?仁慈,還是殘酷?人能夠選擇,因為人有自由。沒錯,人類的行為絕大多數和自然界的動物極為相似。我們甚至可以通過研究動物的行為而去理解人類的行為。但是,仍然有一部份的人類行為,天性和自然不足以解釋,像捨生取義,捨己為人。這樣的人不多,但是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