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旅行界名宿李君毅前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以「香港四大野外奇觀」概述了香港最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大浪群灘、東海崖洞、平洲頁岩及帽山飛流,海洋相關者,當中便佔了三席。山、海與城市聚合之處,香港作為世界著名濱海都市,吸引之處,始終是壯觀海景,若要近賞,探遊途徑不外乎兩種,駕舟出海,又或者沿岸綑遊。
沿天然海岸探索,崖壁上高攀橫移,在所難免,很多時候甚至需要下水泳渡。泳術不佳,體力有限,至於租船出海,財力有限,更談何容易,故年少時只能流連沿海山徑和沙灘,望崖洞輕嘆。及後參加本地遠足團隊,夏日每周隨隊租船出海探遊,領隊是有「現代石癡」之稱的梁榮亨先生,才有機會盡覽海上奇岩異洞。出海遨遊,港人所愛,集中在東海諸島及幾個地質公園,清水灣半島一帶,也許太近市區,反而被忽略。
站在坑口地鐵站外往西貢的專線小巴站,眼前那見首不見尾的人龍,讓原先打算往西貢大浪灣的計劃即時取消,跳上往科大的小巴,在清水灣道轉91號巴士,直奔大坳門。以釣魚翁群山為界,清水灣半島以西塵土飛揚,東面卻是熱門的戶外活動地區,除了高爾夫球會和泳灘,還有清水灣郊野公園和龍蝦灣郊遊徑。大嶺峒山脊線上是熱鬧的郊遊徑,東麓龍蝦灣至大坑墩一帶海岸,10年前仍是荒野之地,主要是因為無明顯山路可達,雖有「坐佛岩」、「水簾洞飛鼠岩」、「連環洞」等天然勝景,從前多靠乘船海路探遊。疫症下無法外遊,港人本地遊熱情高漲,加上近期被冠名「綠蛋島」的爛排在社交媒體吹捧下大熱,這一帶的海岸線,忽然熱鬧起來了。
為了避開郊遊徑上人流,選擇在西脊登大嶺峒,陽光普照,遠方海上的果洲群島,如浮於海上的水果盤,有點朦朧,卻比腳下的清水灣沙灘和對面的釣魚翁吸引。臨時決定來,隨意登山看看海,正想繼登餓死雞山,經過下降大雞坑石澗(又名餓死雞坑)的隱蔽山路入口,心血來潮,不如下溯到海邊吹吹風。下降海邊的山路,不久接入石澗上游,大雞坑源起餓死雞及大嶺峒之間山谷,流量不豐,冬天更是近乎乾竭,只餘清流涓滴,中游忽然開揚,成巨石堆叠的石河狀態,故也有稱「大嶺峒石河」。
從餓死雞急降的山徑橫跨石河,然後橫腰北去,一對年青情侶在石河上張望,似剛從餓死雞下來,狀甚迷惘,不知應該沿石河上攀還是下降。向他們指出隱蔽的橫腰路入口,才繼續下溯,近海處一小瀑小潭,往下便是卵石灘,前方一座海蝕柱,在浪花中屹立。能否沿岩岸綑至坐佛岩?答案是風險甚高,因有一海溝斷崖,除非下海泳渡,基本上陸路不可能突破。回到橫腰山路繼續北行,看見兩人沿急陡岩坡上攀,險象環生,應該是認不出崖上路迹,誤以為應爬上岩坡。招手把他們引回山路,這一帶人多走了,路迹較從前明顯,但對於經驗尚淺的山友來說,仍是難以辨識,而且地勢險要,分支也多,不能輕視。
不久走到另一分岔路口,崖下一劍脊直伸入海,南面是廣闊海蝕平台,平台上有一吹穴,潮漲之時,會有水柱噴射而出,可惜今天潮退,且風平浪靜,無緣一見,卻造就了陸路一探「坐佛岩」的機會。劍脊北面的深壑海溝,形如峽谷,稱「藏佛峽」,盡頭處右面一高約20米岩柱,形如佛陀,肉髻高挺,合十端坐,形神俱肖。攀下海蝕平台,躍過海溝,踏上潮退後露出的礁石,沿崖邊攀入。栩栩如生的天然佛像,四周絕壁森嚴肅穆,陽光西斜,只餘「佛頭」仍在光照範圍,如戴光冕。
坐佛岩為「石癡」梁榮亨先生發現及命名,以前曾多次隨他乘船探遊,陸路到訪,也只是第二次,上一次風高浪急,只能在劍脊上俯瞰。當年有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隨口說不如叫「藏佛峽」,名字便在梁榮亨著作《香港奇岩趣石》一書「祕境藏佛」一節中記錄下來,沿用至今。
「一點也不像。」回攀劍脊途中,聽到一坐在崖頂探視的遊人在評論。在崖頂上看,真的看不出,有緣進峽,若光線不對,也未必見到。想起佛家有云,「佛渡有緣人」,能否得見佛像,其實也得看是否有緣。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