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人親述集中營故事 陸男:顫抖聲音縈繞不散

維人親述集中營故事 
陸男:顫抖聲音縈繞不散

「我記得是8號晚上7點14分,那時候剛拿了三個邀請碼,然後準備邀請國內的朋友進去一下,上面寫了SSL error,連不進去了。」千禧後出生的內地學生小張(化名)月初開始使用Clubhouse,被封鎖那晚,他一如過去幾晚在線上,那時候的情景,就算在一周後對本報說起仍然歷歷在目。小張沒有因為Clubhouse被政府封鎖就放棄,因他在裏面聽到牆內聽不到的聲音:天安門的細節、兩岸青年的真實想法,還有最讓他震撼的新疆集中營,「第一次在一個App上親耳聽到他們的故事,就覺得挺震撼。」

「一開始是因為這個軟件比較新奇,在Clubhouse裏可以討論平時在(內地的)社交媒體討論不了的話題。」小張不是在牆外Twitter常見的中國異見人士,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內地學生,沒有特別的政治取向。月初開始使用Clubhouse,剛開始只因獵奇,一天可聽十多個小時,「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聽聽它。」

真實感令人更相信

小張發現Clubhouse幾間熱門的中文房間,都是內地的禁忌詞,「比較大的Room是兩岸青年大亂聊,然後是關於新疆及關於天安門事件的」。他還記得房間裏的細節,「兩個房間最多也有4,000至5,000多人」。房間內鮮有以往在其他媒體見到的兩岸網民互相攻擊,「我聽到的大多數是禮貌平和的,雖然大家意見不同,也會耐心聽別人講完。」

眾多禁忌詞中,六四已聽長輩說過,但集中營房間的故事卻讓他感受到衝擊,那一夜,小張在黑暗中聽着新疆人的故事,那些聲音一直帶他到天明,「有個房間叫『新疆有個集中營?』我一直從半夜看到早上10點多,裏面有很多維族人,他們在講親身經歷的故事,被沒有原因的關押。」小張看過中國反駁的那個報道資訊,但對維人的理解卻幾乎是零,「比如向海外的親人滙錢就被關押了。聽到經歷七五事件背後的慘狀,有人說拘押的標準是每一戶有一個的標準」。

小張表示,Clubhouse跟其他牆外社交媒體的分別在於聲音帶給他的真實感,「聽到他們的發言就更相信。口音、情感,還聽到一個新疆人上咪說,自己發言的時候非常害怕,整個聲音都是顫抖的,不知道明天會怎樣,聽到這樣的發言,就很同情」。

中國網民現在雖然還可以「擔梯」翻牆,但對普通民眾來說,「牆」代表國家不認可,這無形的心理壓力比起那一道無形的網絡高牆更令人卻步,小張上Clubhouse的時間也減少了,但他仍然每日翻牆聽故事,只是覺得無法帶領朋友向世界出發,也感可惜,「現在登不進去,這麼好的故事聽不到,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