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眸:疫情下的生活(一)(譚智勇)

有勇有眸:疫情下的生活(一)(譚智勇)

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我會和大家分享新冠肺炎怎樣影響我作為一名大學醫科教授的工作和私人生活。

截至今天,二百三十萬人因新冠肺炎而喪生,這場世紀疫症無疑在公共衞生、經濟、旅遊、政治等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扭轉了我們的常規,相信即使有天疫情平息了,某些影響仍會維持很長時間。

就個人層面,十分幸運地,縱使在醫院這類相對高危的地點工作,我還是很安全,沒有受到感染。反而疫症對我工作和生活層面上最明顯的改變是時間變多了。

首先去年年初,不少國際學術會議都因為旅遊限制而取消,自六月開始,許多會議轉以網上形式舉辦,這當然可以節省大量往返當地的時間。疫症之前,每月總有一至兩次應邀到外地的會議、大學、醫院進行講學或探訪,每次出行都差不多佔了約一個星期的時間。現在會議改以網上模式舉行,我便可安在自己的辦公室發表演說,然後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一起討論議題,這樣無疑節省了很多身在外地的時間。和大家一樣,我的私人旅行也逼不得已一一取消,因此我可以活用了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處理其他事項。

就像是我有空餘時間可以整理、分析過去幾年由臨床試驗所獲得的數據,也找到機會完成一本歷經五年,有關「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教科書。事實上,這本書有不少本地和國際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他們過去幾年工作極為繁忙,不得不把他們的章節一拖再拖,直至上年各地相繼「封關」才終於把書寫好。

此外,許多本地會議和學術研討會亦同樣「虛擬」了,好處自然是可以避過塞車,省了一出一入的時間,但可惜的是和友好會面的機會也同樣少了。

雖然不少機構像中大一樣,應政府呼籲容許同事可以在第三波、第四波疫情在家工作,但身為醫生的我,當然沒有這個選項。幸好,我也算是「受惠」於這個安排,因為路面車少了,由家中往返醫院所需的時間縮短一半,間接為我節省許多時間。

究竟我如何善用這些多出的時間呢?讓我在下一篇文章和你分享。

譚智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