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客飯】量化寬鬆vs加密貨幣 - 曾國平

【經濟客飯】量化寬鬆vs加密貨幣 - 曾國平

經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量化寬鬆「無限印銀紙」,導致貨幣貶值,是以供應有限的加密貨幣價值上升。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貨幣有否貶值,要看物價。綜觀各大消費物價指數,過去一年通脹率仍處於極低水平,普遍不到2%的長遠目標。也就是說,以美元為首的貨幣購買力沒有大變。疫情初期,供應大跌遇上量化寬鬆,價格升幅或會受到抑制,但隨着經濟重啟,生產收復大部份失地,通脹還是未見影蹤,可見無論是美元還是其他主要貨幣,在央行大力放水之下,都未見明顯貶值。

當然,通脹也許只是時辰未到,加密貨幣表現突出,只是反映通脹預期而已。近日國債息率普遍回升,一個解讀就是市場預期通脹重臨。不過,息率升幅甚微只有幾十點子,所謂的通脹預期,大概只是疫情消退後,通脹率有望超越2%,讓貨幣政策重回正軌而已。相當有限的預期改變,不足以解釋加密貨幣的驚人升幅。

無論是看數據還是經濟邏輯,暫時也找不到量化寬鬆和加密貨幣的明顯關係。比特幣、以太幣等越升越有,我認為更有力的解釋是無論是散戶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人數越多網絡越大,加密貨幣的功能就越見吸引,令其作為另類貨幣制度的成功機會大增,價值隨之上升。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b.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