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麥神、來自剛果的麥冠達神父(Yabiso Mukonda),住在香港已13年,是現任天主教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會)的主席,在教友間廣為人知的,是他的〈麥神問號〉專欄。
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楊鳴章2019年1月離世後,教廷宣佈委任前主教湯漢樞機出任「宗座署理」,〈麥神問號〉三日後便訪問了懷疑因為曾公開支持反送中運動而被撤銷任命的夏志誠輔理主教。麥神以廣東話說:「因為我想拍一些東西給青年看,這是麥神問號的開始。」〈麥神問號〉在青委會及教區視聽中心開設的「沸點」網上平台不定期播出,包括YouTube及fb專頁。
其後在「免於恐懼的自由」祈禱會中,他即興訪問了呂秉權,問他何謂公義;更訪問訪港的主教級樞機──聖座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斐洛尼樞機,詢問有關中梵協議等敏感議題,令樞機在鏡頭前面色一沉。
在外人認為極保守的教會,竟容得下這把敢言敢問的聲音,還要在敏感時刻擔起看顧年輕人的工作。麥神說:「我自己也有很多問號,因為青年牧民工作通常是給土生土長的香港神父去擔任,但我這樣的一位傳教士,中文普普通通,為甚麼會讓我擔起青年工作?」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是天父的意旨,生於戰亂地方,來到香港亦身處動盪時刻,成長經歷或許為他在香港的工作,帶來微妙影響。每當聽到打鬥和戰亂的新聞,他都會回想以前在剛果的內戰生活。
「在香港生活,這10年我們一定經歷過,2014年的佔中、2019年的反送中。人生旅途偶有起伏,跟青年一起時,我時刻鼓勵、陪伴、教導他們,要記得目的是甚麼。如果願意繼續前行,無論風雨,最重要是有信心,記得愛主愛人做一切才有意思。」他努力學習及理解年輕人的文化,知道facebook已不是年輕人玩意,所以會玩IG玩Snapchat,他更是第一批跟記者用Signal溝通的朋友。完全不懂任何專業的拍攝技巧,更硬着頭皮當起YouTuber。
與麥神共事多年的委員「雀仔」,指麥神為人隨和,能掌握香港的文化和語言,「他像香港人般,可以用廣東話講笑,除了他不吃雞腳,完全不覺得他是外國人。」教友們都很喜愛這位非洲神父,從他辦公室內的紀念品便能了解。畫像、日曆、陶瓷公仔、咕𠱸等,清一色用上麥神肖像,麥神笑言:「這些禮物是代表愛、關心、照顧,我都不知道為甚麼,教友們很喜歡用我的樣子,是否因為我的樣子很得意?」的確,麥神父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感,讓人很想親近,這可能是他當初獲邀處理青年事務的原因。
作為一位傳教士,麥神父來香港的理由很簡單,便是修會2008年派他到來。小時候在剛果成長,有看香港電影,有看李小龍,亦知道香港在哪裏,但他從來也沒有想過,真的會有來香港生活的一天。他說:「我都問過Why me?老實跟你說,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香港的文化和生活,只知道要學習中文。」到港後他於中文大學修讀非華語人士廣東話進修課程,花兩年時間學中文及廣東話,現在已能夠聽說讀寫中文。他強調廣東話真的很難學,「音讀錯了便會變成另一個意思,天主教徒經常說『天主』,真的要說成『天主』,如果說成『天豬』,便會變成了天上面有一隻豬。」他說仍在學習中,但只可說他的學習能力真的很強,他拿起在希臘買的手信,便問我應該是讀「獵」還是「臘」。
麥神說,香港跟剛果可說是兩個世界,「在香港,所有東西都很快,走路快說話快辦事快。巴士未到站,大家便站起來在巴士門口等,司機一停車便立即上下車,在剛果不是這樣的,所以頭幾個星期我都問過自己能否適應。」不同地方不同食物不同語言不同習慣,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心,開心生活才有意思。他說:「我是鍾意,十分鍾意,很鍾意香港!初來港第一個感覺是,香港真的很安全。人也是很友善樂於助人,很多人會主動幫助我去適應新環境,讓我覺得很開心。」來港13年,行為舉止談吐已是香港人之外,連思維模式也變得港式。他說:「和香港以外的朋友談天,他們會說我的想法很像香港人。如果有人說我是香港人,而我也深信自己是香港人,我便是真正的香港人。」來到香港,對麥神來說最大的禮物,便是2011年在港升為神父,「身為神父,常被問到在哪裏升神父,我會說兩個字:『香港』,香港和我是一個婚姻故事。」
傳教士每三年需與教區簽新的工作合同,即是工作三年才能放一次假回剛果探親,本來是計劃2020年回鄉,但因武肺而擱置。他說:「我們是人,人都會掛念家人,他們都知道我是傳教士,所以接受了我一定會離開。我已經視香港為我的家,希望可繼續在香港生活。當然,教區總會長可能明天告訴我,要離開香港去其他地方服務吧!如果要離開,當然會有不捨,不過所有事情都交給天主。」
記者:鄭汝翹
攝影:張志孟、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