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爆發,消毒殺菌用品需求大增,消委會測試八款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發現其中六款的光生物安全程度達中至高危害級別,若人體皮膚或眼睛意外接觸產品的紫外線,有機會引致不適甚至灼傷。
八款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售價由220元至1,480元,包括四款消毒盒及四款手持式消毒裝置,聲稱分別來自內地及韓國。消委會參考國際標準在距離樣本200毫米位置,量度其有效輻照量,發現三款手持式和一款盒裝樣本屬高危害級別,皮膚及眼睛於短時間暴露在該等產品的紫外線下,有機會引致灼傷或損害,暴露時限由30秒至12.8分鐘。時限最短的「Prime Tech」(VRAY便攜式紫外線殺菌機VR-03-KKY),若皮膚和眼睛暴露在該樣本的紫外線30秒,可能已超出建議安全上限;距離樣本越近,時限便會越短;另兩款屬中等危害級別。
消委會測試發現所有樣本殺菌效能均達97%以上,但抑制病毒感染力的效能表現卻極懸殊,由約15%至99.99%不等。
消委會指出,長時間或高劑量接觸敏波紫外線(UVC)可造成光性角膜炎,增加患白內障風險,亦可導致皮膚發紅,加速皮膚老化,並增患皮膚癌風險。消委會建議市民使用產品時,與光源保持安全距離,不可凝視光源,避免讓兒童或寵物接觸。
海關昨表示,接獲消委會轉介跟進,早前分別於尖沙嘴及觀塘撿獲三款共83件懷疑不安全便攜式紫外線殺菌消毒器。經初步調查,海關懷疑相關產品未能符合《消費品安全條例》規定。根據《條例》,任何人不得供應、製造或進口消費品,除非該等消費品符合《條例》的安全規定。違例者首次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元及監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