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權以國安法打壓香港民主運動後未停步,香港遭受大清洗,有海外港人開闢國際線2.0,張崑陽及周永康等被迫流亡或身處海外的港人,創辦首本實體海外港人雜誌《如水》,由過往游說工作進化為建立海外港人網絡,冀維繫身份認同後再分工,留住香港抗爭記憶作為反攻,建立海內外的香港共同體。
2019年有份打國際線做游說工作、現流亡海外的張崑陽牽頭,找來多名海外港人,包括《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獲德國難民資格的前本民前黃台仰,及2014年傘運學生領袖之一的周永康,創辦首本實體海外港人雜誌《如水》。張崑陽和周永康接受本報訪問時形容,《如水》是國際線的進化,重點不是政治倡議和游說,而是聯繫海內外香港人。張憂慮香港自由空間收窄,「好多嘢唔可以講,海外係有個責任去傳承一啲思想」;周則說《如水》是個平台陣地,供有心參與者思考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
《如水》創刊號以「絆」為軸心,周形容是探討反修例運動開始出現的關係問題,「人同家園之間,人同群體之間,人同國家之間,人同世界個關係」,但「絆」的討論不重於尋找新戰線,反而是團結海外港人。
張崑陽稱流亡及移民潮湧現,擔心海外港人社群分裂,指圍爐有其意義,「當然你嘅圍爐唔可以流於食飯,但你透過食飯連結咗之後,希望未來可以一齊做啲嘢,無論係金錢上嘅支持或大家推一啲嘢」。
傘運後在英美留學的周永康也提到海外港人需要圍爐,他指在外港人一般有種倖存者心態,「啲人(在港)面對好多壓迫,承受好多痛苦,但你冇辦法在地一齊面對、承擔」,所以圍爐有必要,「一群人一齊面對,唔代表冇咁痛苦,但可以一齊分擔,唔係分薄咗,係一齊分擔」。
《如水》是圍爐的產物,但目的不止取暖,張崑陽認為香港正面臨大清洗,「長期唔可以講、唔可以有著作、要唱國歌、國民教育洗腦教育,要拉長時間線,咁十年後,香港嘅下一代有幾多個記得呢個(抗爭)記憶呢?」
他認為港人的戰略思維要進化,國際線也要有2.0,即除向有的國際倡議及呼籲國際關注工作外,「更重要係日益多嘅香港海外社群,點可以有機性、系統地連結,提供好強大既支援網絡去香港人?呢個係國際線好重要嘅意義,喺海外可以保存到好重要嘅文化,將呢啲文化反攻返、滲透返俾依然喺香港嘅香港人」,強調若維繫強大網絡,可以再分工,「有啲人做游說、倡議,有啲人做文化傳承、保育,有啲人搞同鄉會,咩都好,有啲人喺學術界幫手去光復香港,喺西方學術界去提倡返香港既重要性、獨特性,喺唔同領域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