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上周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及若能提供足夠轉廢為能設施,便可考慮縮減新界西堆填區擴建佔地。環境局近日向立法會遞交的補充文件顯示,該堆填區擴建面積將減半,被質疑是預留土地為興建焚化爐鋪路。有區議員質疑建爐有否足夠減廢政策支持,斥局方忽視當區居民利益。
《藍圖》提出「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願景,長遠目標是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立法會文件顯示,新界西堆填區預計於2026年飽和,考慮到現時正規劃發展更多轉廢為能設施,擬縮減擴建範圍面積,由約200公頃減半至約100公頃,當中用以堆填廢物的面積同樣減半,由原先約180公頃減至約94公頃。
文件未提及會否將用地改建焚化爐,但稱擴建部份料提供約7,600萬立方米的堆填容量,預計明年底動工,2026年啟用。據悉當局建議新焚化爐選址新界西堆填區旁,以便一條龍處理垃圾,料規模不小於石鼓洲焚化爐,每日可處理至少3,000公噸廢物,預計2030年落成。
文件又提到,環境局及環保署上月開始向屯門及廈村鄉鄉事委員會、龍鼓灘村及下白坭村等簡介擴建計劃,遭到部份村代表反對,部份人關注區內環境衞生及交通問題,尤其關注鄰近的曾咀靈灰安置所及屯赤隧道啟用後對當地交通的影響。當局回應指會盡力改善堆填區周邊環境,並進行道路改善工程。
屯門區議員盧俊宇表示,曾詢問環保署卻獲官腔回覆,指有進一步消息便會公佈,惟至今區議會以至居民均未接獲興建焚化爐的資料,批評部門漠視地區意見。他指,十多年前推出的《藍圖》減廢未達標,局方「走數」之餘卻忽然大力提倡轉廢為能,質疑興建焚化爐有否足夠減廢政策支持,擔心計劃會大為影響地區空氣質素,「堆填區起完又要擴建,又要起焚化爐,係咪將龍鼓灘以至成個屯門居民利益置諸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