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主進程雖緩慢,好不容易爭取到昂山素姬做國務資政和選舉權,軍政府卻選在國會復會之日將一切推倒,終致官逼民反。誓死不讓國家走回頭路,體驗過自主自由的人民,已回不去鎖國半世紀的軍政年代。
自1962年已受緬甸軍政府統治,人民長年活在惶恐中,經濟、醫療和教育樣樣落後鄰國,甚至全球包尾。國運在2011年現曙光,昂山素姬15年軟禁結束,民選政府終於開放國境和經濟。
解放前後的緬甸表達自由亦差天共地。傳媒印刊前的審查撤銷,並容許設立私營團體,不再局限於為將軍歌功頌德、妖魔化西方國家的官樣文章。通訊方面,按國際通訊聯盟2012年數據,國家原只有約1.1%人口會上網,有電話的人也不多;一年間,原本要逾千港元一張的電話卡價格連連大跌,到了2016年,近半人口擁有手機,而且多數配備上網功能,按一個鍵便能號召抗爭,一呼百應。
政變後互聯網一封,謠言隨即滿天飛,同時人民怒從心上起,一天後解封亦難遏抗爭熱度。一名22歲示威者解釋:「多數年輕人都在科技公司打工。網絡系統封鎖後,甚麼也做不了,影響生意和機遇。」
示威人海中,不只一個9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Z世代,成長於相對自由繁榮的環境,才更怕失去原有權利,奮起向獨裁主義說不。21歲的陶津(音譯)顫聲道:「這次我們若不為國家和人民站起來,再沒有別人會站出來,就此萬劫不復。我們不能饒恕他們帶來的災難。」
軍政府面對反抗的人民已無計可施,眼看就要踏上1998和2007年舊路,恐以流血鎮壓告終;對此,歷史學家吳丹敏(音譯)仍抱有希望:「現今緬甸社會與1998、2007年截然不同,我對年輕一代有信心,無事不可能。」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