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中葡還在想像中的黃金時代嗎?(謝佩尼)

國際怪談:中葡還在想像中的黃金時代嗎?(謝佩尼)

較早前,人權組織「香港監察」撰文探討塞浦路斯的對華政策,指出這個地中海島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加深,導致其淪為「歐盟協調支援香港的潛在阻力」。環顧歐盟諸國,幾個南歐國家亦顯得份外「親中」,不少人認定當地也會像塞浦路斯,為獲取紅色資本而不惜拋棄歐盟價值。身為歷史上最早接觸遠東的現代歐洲國家,葡萄牙實在是甚具代表性,但其歷史脈絡、以及現時當地朝野對香港的立場,卻會讓我們認識到,真實答案與上述親中刻板印象之間的微妙落差。

15世紀初,葡萄牙率先為歐洲開啟航海大時代,其武裝優勢足以征服非洲、巴西和馬六甲,但遠沒有輾壓印度或中國古文明,期間獲得的澳門治權亦非憑「豪奪」,而只是明清政府半推半就下的「巧取」。此後每下愈況的國力,更令葡萄牙對遙遠的東方愈發力不從心。

隨着紅色中國與西方的關係逐步解凍,再加上1974年康乃馨民主革命成功後葡萄牙的去殖民化政策,中葡關係迅速正常化,並「和平解決澳門問題」。然而真正深刻塑造當下中葡關係格局的標誌事件,是2009年起爆發的歐債危機。葡萄牙淪為「歐豬五國」一員後,中國國營企業開始大舉逆市購入當地國債和戰略資產,葡萄牙最終則以電力、金融、銀行、保險、媒體等重要領域被中資滲透為代價,加快消滅財赤,提早實現經濟復蘇。此後數年間,中葡領袖頻頻互訪,葡萄牙更成為首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西歐國家,並與中國一同高調宣稱兩國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經濟靠中國、防務靠美國」,往往被用來歸納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政策,但從南歐國家的現實主義視角來看,後者似乎更有條件將這套戰略的優勢進一步發揮:一來,南歐的地理位置比東南亞更遠離中國的地緣威脅;二來,它們身兼歐盟和北約成員國,而這兩個跨國組織顯然遠比東協更具備捍衞普世價值的實力。這種「食兩家茶禮」的如意算盤是否能長期打響尚待時間驗證,但無論如何,葡萄牙現時各種看似相互矛盾、實則起對沖作用的政策,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當局對香港議題的取態,正是箇中的最佳縮影——對於葡萄牙而言,一國兩制的「純度」越高,港澳葡裔社群的權益、以至整個國家的在華利益就有望得到越大保障,但當然前提是自己的行動既不可徹底觸怒北京,也不可過份軟弱而由對方予取予攜。

去年備受國際關注的12港人案件中,18歲青年郭子麟由於同時擁有香港居民身份和葡萄牙國籍,葡萄牙駐華大使表明對事態「極度關注」,後來亦有派代表到法院試圖旁聽審訊(惟最終各國領事人員均被拒門外),葡萄牙現屆執政黨出身的「歐盟議員」更曾致函北京,要求探視郭子麟。但「由於中國從來不承認雙重國籍」,葡萄牙政府明顯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意願和能力。

葡捷未與港中斷引渡協議

另一個涉及香港的角力點,則是關乎葡萄牙是否應仿效其他歐洲國家,單方面中止自2004年起生效至今的葡港引渡協議。去年9月,兩個小黨曾以國安法生效和12港人案件象徵「香港司法獨立已不復存在」為由,在國會動議「即時中止」對港引渡,但議案被兩大主流政黨聯手否決,葡萄牙因而與捷克成為目前僅有的兩個未中止對港引渡協議的歐洲國家。然而就在前日,葡萄牙政府又跟隨絕大多數歐盟國家,聯署支持由加拿大發起、隱然劍指北京的「反對任意拘留他國國民」聲明。

相對於主流政黨務實卻冰冷的計算,更值得我們香港人記住的,也許其實是普通葡萄牙人對香港的真誠同情與支持。不過,有本地輿論稱緬甸大多數民眾票投支持香港國安法的昂山素姬,那麼遭軍方政變推翻的這位民選領袖乃至緬甸人,「都不值得被香港人聲援」。如果按照同樣的邏輯,這些關心香港的葡萄牙朋友,會不會也因為投票支持「對北京過份綏靖」的主流政黨,而被這部份香港人嫌棄呢?

謝佩尼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