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網媒拓出路 關震海:供稿者享版權

辦網媒拓出路 關震海:供稿者享版權

過去一年,是香港新聞業的嚴峻寒冬。面對風起雲湧的政治形勢,主流媒體逐步被收編,剩下來的則在刀鋒邊緣苟延殘喘──此處不留人,尚有留人處嗎?關震海卻認為,這正是一次難得的契機,讓香港的新聞工作者反思經營媒體的方式。「唔做主流媒體記者係咪冇得做記者呢?做一世記者唔係難事,其實仲有好多business model。」

關震海2019年7月創辦的獨立網絡媒體《誌》,就是一次破舊立新的嘗試。過去12年,他先後做過《東方》、有線、《蘋果》、《明周》等主流媒體,「除咗馬經、財經,基本上無嘢未寫過。」最終,他因為受不了主流媒體的條框,2019年2月辭職,並開始構思新媒體的定位和商業模式。網上眾籌約26萬後,他在旺角唐四樓租了個單位,請了幾位年輕記者,就此成立了《誌》。

《誌》專注於小眾關心的專題報道,報道以外,亦舉辦紀錄片放映會、講座等,以推動議題交流和倡議。「好似聾人專題,做到呢刻開始有啲成果,有人會報料,有互動。」

網站賣蘿蔔 搞講座出書

從商業角度而言,關震海認為小眾議題和專題報道是獨立記者和媒體的出路。「如你關心流浪者,你吸引一樣關心呢個議題嘅人做會員訂閱,你喺Patreon有200人訂閱,每人70蚊,咁你一個月都有14,000。」但目前,《誌》的所有文章都可以在網絡上免費閱讀。他也曾計劃為部份專題文章增設付費牆,但思量過後,他認為此舉不合乎公眾利益。

那《誌》如何賺錢呢?主流媒體傳統賺錢的方法,就是用內容刺激網站流量,以吸引廣告商,但他早認為這種商業模式過時。「香港人好少睇長文,就算你有個老字號都唔得;加上香港人口太少,你點衝流量都唔夠蕭若元喺YouTube拎嘅錢。就算拎到,付出嘅成本同收入都唔對稱。」

《誌》目行實行的商業模式,是關震海在腦中醞釀數年的點子──讓記者直接連結商業世界。他以售賣香港蘿蔔為例:「我哋獨立記者平台入面有農業記者,可以借佢哋嘅報道、公信力、人脈,喺我哋嘅網站賣蘿蔔。我哋自己掙少少錢之餘,又可以再同農民合作,做講座、出書,都係公民教育。」

關震海也為與《誌》合作的獨立記者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他創立《誌》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把他在新聞業多年的經驗傳承下去,培育更多年輕獨立記者。他認為香港主流媒體企業奪取了記者的作品版權,是令記者地位矮化、失去話語權的重要因素。目前,約有20名獨立記者為《誌》定期供稿,他們得到稿費之餘,也享有版權,「你想繼續擺去Patreon、Medium都得。我要公眾支持你,但公眾未必要支持《誌》。」關震海也特意在網站中的記者列表旁邊增設Payme連結,讓讀者自由課金他們想要支持的記者。「當然唔會賺大錢,但我想盡量揼多啲平台,畀佢哋搵到生存嘅可能性。」

盼港人明白 風骨有價值

《誌》目前營運了超過一年半,因為要交租,眾籌得來的26萬轉眼用完。及後在疫潮下,關震海預想的很多計劃都無法推行,《誌》的收入大減。《誌》去年出版的反送中紀錄冊《香港大道》,成為了公司的救命草,「我將成間公司賭咗落呢本書上,如果賣唔到我哋都要執笠。」

關震海說,經營媒體比起做一個獨立記者,要承受的經濟壓力大得多,「我唔係太擔心自己嘅生計問題,但我好怕畀唔到希望畀年輕記者,好驚犧牲佢哋嘅青春。」為了讓《誌》延續下去,他決定在1月底推行會員月捐計劃。但同時,他對月捐在香港市場的成績不抱太大期望。「我好早就知香港人係養唔到香港記者,唔係錢嘅問題,係mindset嘅問題。香港人被大台餵食嘅奴性好強。你肯畀300蚊月費畀邱達昌,咁點解你唔可以畀獨立記者呢?」

對於《誌》的未來,關震海抱佛系心態。但他堅信,即使他這套失敗了,香港仍存在其他有望成功的營運方式。「好似日本《每日新聞》咁,記者搞私人講座可以收好貴;香港專題記者陳曉蕾做安老專題,可以同醫院合作出小冊子,做講座。𠵱家係香港政局有問題,而唔係媒體嘅business model有問題,因為人哋已經做咗畀你睇係做到。」

有線中國組一眾前記者已加盟網媒眾新聞,在呼籲大眾付費訂閱的廣告中,他們說:「我們選擇繼續,關鍵是大家會否選擇我們。」關震海與他們一樣,認為箇中成功關鍵,在於香港人肯定真相的價值。「做新聞要有風骨,風骨有價,香港人如果有骨氣要養起自己嘅媒體,你哋肯畀錢買,摒除『新聞係免費』、『無償做新聞』嘅概念,香港新聞一定有得搞。」

■除了日常的不定期課金外,《誌》亦有銷售其他產品以增加收入。

■反送中紀錄冊《香港大道》,成為了《誌》的救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