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時喊停花市,一時重開花市,舉棋不定,弄得花農暈頭轉向;年逾九旬的李嘉誠則頭腦清醒得多,半年前已超前部署,在慈山寺栽植五百株桃花,既慰港人「想花」之願,復助花農一臂之力,遠較冷氣房的官接地氣,難怪又贏人心。當然,這層面的「贏」不值一提,更有意思的是「比想法」。
李嘉誠基金會在Facebook貼文,說李先生「知道香港人在疫情期間『想花』」,於是半年前栽花寺內,「借供花為廣大香港人祈福,寄望新一年港人具般若之慧,明心見性,福慧同修」。「想花」諧音賞花,這個好懂,但花有什麼好「想」?箇中深意,基金會雖未明言,卻也不難猜到。
第一層深意,是借花泛談佛理。佛經云供花有十功德,一是「處世如花」。一花實具足六波羅蜜,是以想花參禪,可到彼岸:香馥爽鼻,華色悅目,是布施;開謝有序,次第分明,是持戒;種子初播,埋泥處暗,是忍辱;破土而出,茁芽發花,是精進;風雨不驚,開落無言,是禪定;隨氣而生,芳無定姿,是般若。
第二層深意強調般若(即智慧),對港人啟發尤深,隱見於基金會貼文所引的白居易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兩句出自〈大林寺桃花〉,後半截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看懂嗎?表面說山下春花到四月初夏,都開盡了,凋謝了,但山寺的桃花才剛盛放;人間消失了的春天,原來已悄悄轉到山上。
為什麼山寺的花開得特別遲?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解釋過這首詩:「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即失調),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平地的桃花謝了春紅,阻不了山上桃花盛開如霞,正如社會大環境改變,昔日美好的事物似蕩然無存,但只要學習桃花的智慧,轉一個彎,上一座山,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別有洞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跟劉夢得所謂「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是相通的。李先生顯然借花說理,勉勵港人勿灰心喪志,因為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打開另一扇窗。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奇蹟,而是憑自己的智慧找窗,保住深山上的那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