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年,達伽瑪兜過好望角之後,不出二十年,葡萄牙人已經佔據一眾印度洋港口城市,將佢哋串連成線,被稱為「葡萄牙鎖鏈」。葡萄牙人建立嘅,就係呢個區域嘅第一個海上帝國。
之後冒起嘅,係低地嘅荷蘭人。16世紀,荷蘭人因為宗教而反抗西班牙哈斯堡政權,海上貿易被同係哈斯堡王朝統治嘅葡萄牙排斥,於是就集合荷蘭本身嘅航海技術同金融重鎮優勢,組隊遠航,突破葡萄牙嘅壟斷。
再之後,就到英國冒起。1795年,法國拿破崙佔領荷蘭,荷蘭喺亞洲嘅海上帝國面臨崩潰,英國乘機取而代之。1805年,英國皇家海軍擊敗拿破崙,造就往後一百年,英國喺海上嘅壓倒性優勢。
要明白陸上帝國嘅海上帝國有幾大分別,難度在於我哋對地埋嘅慣性思維。我哋睇地圖,習慣用陸地視角:即係好自然當咗陸地係主角,而海洋屬於唔係好關事。
但係講到海上帝國,我地要反轉件事睇,轉用海洋視角。即等如手機由白底黑字嘅「日間模式」,轉咗用黑底白字咁「夜間模式」咁。於是,海洋變成主角。而陸地,就只有沿岸嗰條邊先關事,因入唔到內陸太遠。
所以,陸上帝國,喺地圖中成塊地咁。相反海上帝國,係由一連串分散喺岸邊嘅細點組成,好似珠串咁。陸上帝國同海上帝國完全唔同形狀,一睇就知,好易分。而呢一粒粒細點,就係遠航貿易嘅港口城市。
例如,英國勢力喺香港開埠前,控制咗馬來西亞半島三個互不相連嘅地市:檳城、馬六甲、新加坡。點解互不相連咁奇怪?其實係因為用咗陸地視角,先至唔相連。轉用海洋視角,就會睇到其實係海路相連,所以一啲都唔怪。
所謂「東方之珠」,如果係指好望角以東嘅一串珠,係眾數而唔係一粒,就更加貼近現實。不過後來最閃嗰粒香港,就要叫做好蹺口「東方珠中之珠」。
即係話,海上帝國,就係由一連串港口城市組成。因此,港口城市就係全球貿易一體化嘅推手。呢兩點,就係香港及其他港口城市同類,喺世界近代史舞台嘅角色同意義。
1841年開埠,係香港嘅分水嶺。之前,只不過係喺滿族統治陸上帝國裏面,喺遠離政權核心南方邊陲,喺珠江口得嗰7,500人嘅荒島。
之後,就變成大英海上帝國裏面,亞洲區港口城市珠串重要一環,以大英旗號保障財產同自由嘅自由貿易港,於是吸引大量人口湧入,避太平天國、避國民黨軍政權、避共產黨上台、饑荒、文革等等。150年間,7,500變成800萬,多咗超過一千倍。
二戰後大英海上帝國退場,昔日嘅亞洲區珠串,相繼被內陸政權(印度、馬來西亞、中国)吸收,下場有目共睹。只有兩粒走甩咗,一個係新加坡,另一個係香港,得呢兩個繼續脫離內陸政權。
中国政權成日埋怨香港九七回歸後人心未歸。其實,九七本來就係移交,唔係回歸。何況,開埠前嘅香港,有乜嘢值得好回歸?當中共特登破壞高度自治,破壞香港法治本來對財產與自由嘅保障,結果就真係唔荒唔「回歸」。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