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停播BBC影響深遠(林忌)

港台停播BBC影響深遠(林忌)

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於2月4日,取消一間名為星華傳媒的廣播執照,理由是根據英國廣播法律,其作為廣播中國環球電視網 (CGTN) 的持牌者,對其廣播的內容並沒有編輯權,不能為其廣播內容負責;星華只是 CGTN的代理人,不是實際內容的供應者,因此不符英國法律的要求被除牌。

Ofcom聲稱已提供多次機會予CGTN,希望令其符合英國的廣播資格,然而得不到回音;同時由於英國法律禁止政治團體持有電視台,因此由中共控制的CGTN亦不符英國法律廣播,故此其牌照申請亦被駁回;結果引來「火燒連環船」──同時令CGTN在德國廣播的牌照亦失效,因CGTN是依靠其英國牌照,以歐洲委員會1989年簽署的跨境電視協議,對歐陸作出廣播。

中國外交部同日作出「反擊」,聲稱BBC於1月26日的武漢肺炎疫情新聞是「假新聞」,把技術問題「政治化」,又聲稱英國「雙重標準」和「政治打壓新聞自由」;在一星期後的2月11日,中國「加料」報復,宣佈 BBC嚴重違反中國法律,「不允許BBC繼續在中國境內落地」,進行全國禁播。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禁令不單限於中國大陸,而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一直以來聲稱是「一國兩制」的香港──港台發言人竟聲稱,根據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不允許」BBC在「中國境內」落地,同日起停止轉播BBC世界新聞頻道以及《BBC時事一周》。

香港廣播限制或與中國睇齊

香港電台竟然要聽從中國廣電總局的禁令?《基本法》如27條保障了香港新聞自由,因此從來香港的廣播限制,與中國的尺度標準完全不同,中國的廣播法律不適用於香港,而BBC的節目至今並沒有違反香港的廣播條例,為何竟然要香港禁播?難道香港的新聞自由,要與中國睇齊嗎?

中國廣電總局的禁令,明顯是衝着英國取消CGTN牌照的報復,這不正是中國外交部所說的「技術問題政治化」,以及「政治打壓新聞自由」嗎?就算假設中國外交部對英國的指控屬實,即英國以政治干預廣播好了,這代表了「負負得正」,因此就要同樣地「政治打壓新聞自由」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自2020年美國指控香港的一國兩制框架已被拆毀,更取消在其香港政策法下,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中方一再指美國是無中生有,指香港的一國兩制運作良好,那麼如今為何香港竟然要跟着中國去對BBC作出政治報復?同樣道理,如果下次不是廣播問題,而是如孟晚舟案件的問題,那麼中國是否同樣可以對香港的外國人報復,大舉拘捕香港的外國籍人士呢?那麼還有甚麼外國人敢來香港做生意?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又如何能夠維持?

這正是中國外交政策自製的難題:想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把香港定位為「經濟城市」,令香港「非政治化」,就應該有如歷史上的「中立港」一樣,盡量把香港遠離中國與外國之間的糾紛;一旦把香港捲入,那麼有如美國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般,那些原本與香港簽訂的條約與協議,有如引渡協議一樣,都會紛紛面臨各國重新審視,而完全取消香港作為「中介」或「中間人」的角色。 想要恢復CGTN在歐洲的廣播,又或者加強中國的海外宣傳,在講法治的歐美國家,中國原本還有很多方法,偏偏選了這種似「鬥氣」的報復,不但無損於英國──BBC既非英政府擁有,執政保守黨更多次被指控,不喜歡BBC而主張一些可能傷害BBC的政策,英國政府所感到的「傷害」絕對不似CGTN被停播,就引來中國的「強烈反應」。而由於 BBC 的國際地位,加上犧牲香港在兩制下的角色,因此就連原本已經和英國無關的歐盟,也直指這令香港的一國兩制「進一步受到損害」,不但無法阻嚇對手,反而令國際社會質疑中國的聲音更多,這種「戰狼外交」更傷害中國,近年中方卻樂此不疲。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