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拜登就任尚未足月,外界已普遍覺得其外交事務,尤以對華政策遠較前任溫和兼「得把口」,不過處一帶一路關鍵位置的緬甸,月初軍方政變推翻民選政府,有分析認為此舉對亞洲地區穩定,以至美國區內佈局或會帶來變數,華府會否由制裁緬甸伸延至加大對香港施壓,不排除有互為影響的可能。但亦有意見指,本港金融機構與緬甸業務往來不多,即使隔山打牛,港銀亦未必受巨大牽連。
今年初,美國對6名中港官員(包括內地中央級官員)及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等列入制裁名單,下月中60日期限屆滿,到時財政部會再就銀行是否斬纜發表次級清單報告,是拜登上場後首次涉及中港制裁後續行動的期限。
大和資本市場執行董事兼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認為,拜登政府因應《香港自治法案》,未來會否再擴大制裁層面及闊度,甚至有金融機構因未割清關係而列於次輪清單,仍要拭目以待;關鍵不在於看拜登取態或講話,而是其團隊如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以至對華戰略政策特別工作小組等實際行動。市場可能見去年銀行大步檻過無被次輪制裁,今年亦會有驚無險;賴則覺得暗湧仍在,始終涉及制裁最後都屬政治決定,尤其當前地區安全因緬甸問題風雲驟變。
他指「南海係火藥庫本來就隨時爆發」,位處一帶一路印度洋走廊咽喉的緬甸,與南海局勢相連,「會成為地區穩定的第一枝爆仗」,美國因地區內部署考慮,會否由制裁緬甸延伸「對香港層面加大槓桿壓力」,風險不能完全排除,關鍵繫於拜登政府及盟友,對緬甸問題是「隻眼開隻眼閉」,還是手起刀落有所作為。
從事私募基金的思博資本亞太區行政總裁及高級合夥人張宗永表示,本港金融機構與緬甸企業及個人客戶往來,「一直唔係咁多亦唔容易建立」,反而與新加坡活動較頻繁,故即使緬甸受制裁牽連港銀,影響不會太大。就拜登對華策略,他說肯定無特朗普時代強硬,但亦不致於會取消前朝如關稅等措施,相信短時期內,美國對華政策既不加碼亦不「退潮」,維持現狀。
有不願具名市場人士分析,中緬關係密切,在港營運的中資銀行與緬甸有信貸往來並不為奇,美國會否從地區安全考慮,「一條龍式」運用香港這張牌,一石二鳥隔山打牛,制裁緬甸兼本地相關中資金融機構,還看政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