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農曆新年前夕,在香港的婆婆和姨姨特地飛來台灣,我們還一起到台南旅行。
還記得本來是買了機票,打算在年初二,一家人回香港和家人朋友聚首,讓三弟和大家第一次拜年𢭃利是,誰知香港的疫症急轉直下,讓我們最後只好取消回港。
不敢相信,我們居然又等了一年。
幾個月前本來對今年回港過新年還抱有一絲希望,想說如果我們回去,可以和香港家人同住,家居隔離十四天,不用住酒店,我都曾經想過要不要帶三個小孩回港見見老人家?不過隨着香港的疫症越演越烈,心想就算我們回到香港,也只能盡量減少外出!然後回到台灣又要再隔離十四天加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我們帶着三個小孩的,應該大人和小孩也會瘋掉!由於我們不放心要放低餐廳生意這麼久,加上香港家人也勸我們先不要回去,最後我們只好無奈地選擇留在台灣過年。
以往的農曆新年假期,我們這些移民到台灣的香港家庭大部份都會回港過年,今年大家都回不去,台灣的其他朋友、鄰居也紛紛回鄉過年,讓我們這些住在台灣新社區的,強烈地感受到四周異常冷清,十室九空,彷彿就只剩下我們孤伶伶。
台灣人在農曆新年派利是的習慣和香港的也不同,台灣人一般是不會派「紅包」給朋友的小孩,他們只會包給家人。雖然我們也要包紅包給自己的孩子和餐廳員工,但始終數量不多,所以我們今年就連利是封和新鈔也不用準備,這感覺原來會讓人有點奇怪和不習慣。
聽香港的朋友說,就算在香港也不準備回娘家吃團年飯,去長輩家拜年的時候也一定全程戴口罩。我們也有些香港家人已經出現抗疫疲勞,戴上口罩後,依然會不時外出讓自己鬆一口氣,到郊外行山也好,兩個人去餐廳吃飯也好。
在台灣的農曆新年,還好最後剩下幾個不能回家的香港家庭可以共聚,還能一起吃團年飯,還可以依照香港的傳統,互相派紅包給小孩,重拾一點熱鬧氣氛,總算可以滿足小孩𢭃利是的心願,一切已經來得奢侈。
記得小時候的農曆新年,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除了最吸引的收紅包環節,剩下的就只有要對着長輩們說一大堆恭賀說話,然後無聊地看着大人打麻雀,或是吃一堆當年做小孩根本不懂欣賞的蘿蔔糕,一大群人擠在狹小的空間,感覺又煩又無聊。想不到現在成為大人,也做了父母,就越來越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也有點懷念從前熱鬧的新年氣氛,一家人無無聊聊地窩在一起吃喝玩樂的農曆新年,失去了才知道重要。
二〇二一年的農曆新年,不用拜年、不能逛年宵市場、不用派紅包、不能和家人吃團年飯和開年飯、不用準備全盒、不用連續幾天去茶樓一大群人飲茶的農曆新年,讓人好不習慣。新年新願望,我們祈求大家在香港或台灣也平安,告別只能靠在視訊和Zoom拜年的日子可以嗎?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