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賜函說:「先生文集《少年殊調》有將近四十歲作品,稱為『少年』,似乎未當。」今人多以「少年」指十來二十歲,「青年」指二十到三十歲,三、四十歲當然不會叫「少年」。
但傳統中文之「少年」,其實沒有嚴格定義,可以泛指人生壯健之年,甚或春風得意時期。請看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臺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按李白天寶初年獲明皇賞識,供奉翰林,是他一生最風光日子,當時雖已四十多歲,仍以「少年」自稱。
又請看有宋戴復古《滿江紅.赤壁懷古》詞:「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宇內)。」按周瑜建安十三年大破曹操於赤壁,功業到了巔峯,當時雖已三十三歲,世人仍視為「年少」。
杜甫《秋興》詩有兩句膾炙人口:「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今人不解「少年」一詞之用,認為杜甫此詩既說自己「白頭吟望苦低垂」,則其同學定已無復「少年」,於是把「同學少年多不賤」強解作「少年時的同學多已富貴」,殊不知「同學少年」只是着意刻劃舊同學之春風得意。要說「少年時的同學多已富貴」,杜甫應寫「往日同門皆不賤」,這才符合中文句法。
至於「青年」,古人較為少用,意思等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