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的魅力 - 馮睎乾

Clubhouse的魅力 - 馮睎乾

最近很多朋友沉迷玩Clubhouse。跟Facebook或MeWe不同,Clubhouse是一個主打語音交流的社交平台,用家可以開設「房間」聊天,但不是人人能玩,只有收到已註冊使用者的邀請,同時又有iPhone,你才可以加入。

幸好我從不用iPhone,手機也是「古物」,要沉迷也沒門路。但有熱心的朋友偏要拉我過去看看,居然出動兩部手機,用其中一部給我直播,於是我這個沒有iPhone的人,就這樣「走後門」溜進了眾聲喧騰的Clubhouse,湊了幾個鐘頭熱鬧。

很多人稱讚Clubhouse有利兩岸三地用戶溝通,促進彼此了解,連新疆人聲音也被聽見。只可惜,大陸用戶的「言論自由」僅曇花一現,不一會Clubhouse就被封鎖。仔細想想,如果不是大陸的自由受限,受壓迫者聲音只能這樣流出,這平台不見得有多大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人的存在形式,那是一面翻不過的高牆,也不必煞有介事去翻。當然,我不否定Clubhouse 好玩之處,是讓人有種「可以平心靜氣談談」的幻覺,這一點似乎是Facebook 欠奉的。但為什麼呢?

文字交流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人寫作時,面前沒有一可見的對象,總難免放大ego。我一向有個偏見:寫作好比讓ego去當香港警察,不管犯什麼規、作什麼惡,也可感覺良好,自命正義。考慮到這種路西法效應,我相信只有在寫作時仍能做好人的,才是真正的好人。

文字另一壞處是被固定紙上,彷彿比隨風而逝的口水更有重量。其實不然。有時寫一篇長長的文章,一兩句本來不重要的話,也會被讀者有意無意放大批評,彷彿吃飯時看到的一隻蒼蠅腿。因此,文字最易產生誤會,引發筆戰,然後被人循例評為「文人相輕」。

Clubhouse用語音,不代表大家不會誤解或口角,只是ego縮小了,說錯話也不會被cap圖放大,自然舒服一點。但試玩一兩次,我知道Clubhouse是不適合內向者的,所以我還是寧願跟熟朋友見面聊天,玩「現實版Clubhouse」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