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拜年,從來發財優先,恭喜發財與財源廣進反映出給我銀紙其餘免談的單一價值。後來發現,人除了錢,應該還有其他追求。面對世紀疫症,沒有甚麼必然,也沒甚麼比無病無痛更重要,故此踏入牛年後首次和《蘋果》讀者見面,請容許我向各位說句:祝大家身體健康!
武肺來襲逾載,對地球之影響不計其數。單是體壇,東京奧運延期、歐洲國家盃推遲、大大小小活動取消;香港賀歲足球連續兩年無法舉行了。其實近屆的賀歲足球早已引不起話題,可是10多年前,觀看賀歲波可是件教人引頸以待的大事。
說到尾,還是錢。當年的賀歲足球有大型啤酒品牌贊助,重金之下,來港的都是國家級球隊。由亞洲到美洲、甚至連東、西歐的勁旅都有。若碰着「世界盃年」,各支國家隊都「夫添」東來練兵試陣,競賽味道就更高。當時每年例必請來三支外隊,與港隊或港聯爭逐桂冠。初一兩場初賽,通常先由兩支外隊打頭陣,尾場則由港聯與客隊爭入決賽;「雙料娛樂」動輒就20,000多觀眾,30,000人亦非奇事。場內所有人大玩人浪,新年氣氛濃烈到不得了;若港隊贏波入決賽,就更加熱鬧,到年初四的決賽更一票難求。那個時候,與友人同坐山頂位置,冒着寒風吃熱狗炸雞髀,為港隊狂呼吶喊,是一段非常美好成長回憶。
後來啤酒品牌沒贊助,賀歲波改由足總或球會承辦 — — 不能說成名不副實,但對我這等經歷過賀歲波黃金歲月的球迷來說,落差也實在太大。如今的它,就像是全盒內的糖蓮子般存在,於其他包裝得光鮮的新式甜食旁邊不再顯眼,初一在加路連山道上的人潮,也不復見;當然做人還是要樂觀的向前看比較好,所以我還是希望待疫情過去後,精采的賀歲波會重臨,香港還是我認識的香港。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