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誓言百日維新,抗疫與振興經濟並舉:重返世衛組織、聯邦政府員工上班需戴口罩、公共交通乘客亦然、派錢近2萬億美元催谷經濟以挽狂瀾於既倒,同時在百日之內為一億人——即是100個1百萬人——注射疫苗。這些承諾能否一一兌現猶是未知之數,奧巴馬的財政部長薩瑪斯(Larry Summers)已在《華盛頓郵報》響起警號:催谷方案落藥過猛,有重燃通脹之虞。經濟猶未全面復蘇通脹卻告殺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將不好對付。
為武漢病毒蹂躪,歐美日本的經濟都未走出困境。譬如美國,分析家估計2020年的GDP至少會萎縮3.7%,日本、英國以至歐盟經濟的跌幅更甚。牽連所及,這些國家的失業率大都倍於疫前。境況如斯,薩瑪斯並非反對政府出手紓解民困,而是認為落重藥,既不合時宜且將帶來不容小覷的後遺症。他提供的數據指出,整體而言疫情導致美國人每個月喪失約300億美元收入,拜登的方案可每個月派錢1500億美元,較填氹所需大5倍。去年的數據確又顯示,特朗普派錢,美國人的儲蓄激增33%!
這些無疑都是婆乸數,無以言精準。然而錯極有個譜,派錢的銀碼超乎維持人們基本生活所需,殆無異議。一旦拜登再次向國會「成功爭取」派錢,人們的口袋大為充實,將有越來越多鈔票追逐供應有限的商品物資,其結果必然是傳統貨幣理論所言,物價全面漲升,即是通貨膨脹。
事實上即使拜登再大手派錢之議尚未成事,《華爾街日報》已在頭版報導,美國樓市之旺盛,十二年來所未見;全國到處出現買家搶購、賣家抬價現象。同一日的新聞又指粟米、大豆等農產品價格大幅飆升;而反映工業生產活動的銅價則拗腰而上。古老相傳,黃金能保值兼避險;新興的比特幣據稱亦有此等功能。邇來兩者皆成為熱門的另類投資,價格齊漲。凡此種種不難反映通脹已如薩瑪斯所警告冒出頭來矣。
弔詭的是,除了樓宇、大豆、黃金等價格外,物價可未見全面攀升。去年美國的物價指數只微升1.2%,日本及歐盟的整體物價甚至下降。依書直說,非但沒有通脹,反見「通縮」。不辯的事實是,自從08/09年爆發金融海嘯以還,先進國家一直沒有停止過量化寬鬆,單是美國即印了兩三萬億美元銀紙。及至武漢病毒來襲,先是特朗普印了好幾萬個億美元,現今拜登還要翻版加印。何以不見新增的鈔票如教科書所言追逐有限的商品物資、推高其價格,形成通脹?
沒有追逐商品物質的新鈔票去了哪裏?不難都投進金融市場去了。經濟無疑如拜登所言尚待舒緩,華爾街行情可大熱,道瓊斯指數屢創新高;特拉斯股價一年間飆升盈倍,造就馬斯克為新科世界首富。股票既是有價,集資活動由是頻仍;無論是新股上市或是忽然時興的「專項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 SPAC),都活躍無比,涉及的金額突破紀錄。GamesStop一役,散戶糾眾圍毆財雄勢大的對沖基金,可見游資充斥。閒資既是不缺,何以沒有觸發通貨膨脹?
一個說法,經濟萎縮、失業率高企,有工開已是萬幸,尚何來議價能力要僱主加人工?工資不前,想增加消費亦力有所不逮,物價由是平穩。再者,工業生產外遷中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工資低廉國家,有助壓低物價。還有,財富分配不均,而富者越富。相對於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手作仔,有錢人的數目較少,其飲食衣物開支不足以撐起物價。有閒資在手,富貴人家選擇置入名畫、古董、首飾以至物業,推高其價格。此非一般人的玩意,不涉及大圍消費,由是沒有給一般物價形成壓力。
於此可見,大印銀紙會否重燃通脹端視乎會否觸動大圍消費。為了應對08/09年金融海嘯而量化寬鬆,銀碼無疑大如天文數字,中央銀行主要用新印的銀紙撐住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最終落入一般消費者口袋的錢相對有限。加以受制於產自中國等地的廉價入口貨,從事本地生產的工人薪酬未見大幅漲升,也就沒有全面掀起物價,形成通脹了。
然而為了抗衡武漢病毒而大印銀紙卻是另一回事了。即以美國而言,無需通過繁文縟節的手續審查資格,政府直接存錢入納稅人的銀行戶口,即時增加其消費力。雖是禁足封城,餐廳、娛樂場所等開放時間受限,家居消費,無論是超市、網上影視,莫不需求澎湃;單車運動器材且賣斷市。一旦疫情舒緩下來,爆發中國人所謂的「報復式消費」絕不出奇。經濟學家考證過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及二次大戰的經驗,發現劫後重生、人人解囊消費而物價上揚矣。
春江水暖鴨先知。人們預期通脹重燃見諸黃金價格、住宅樓房市道。利息處於空前低位,此等預防通脹的保值部署可以說並無代價可言,是以助長炒賣之風。為了展示其強勢領導,拜登偏偏在這個時候肆意百日維新,為經濟落類固醇、給消費力打強心針,後果如何不難想像。
百日維新若是有成,廣為接種疫苗固能帶來群體免疫,大家有望回復正常生活,讓經濟早日走出谷底。然而一旦疫情受控,人人除下口罩爭相出街消費,加速通脹重燃。肆意派錢,拜登勢將疫苗化作雙刃劍。
補白:大哥大未必神通廣大
從BBC聽回來的。柏林有別於倫敦、紐約等都市,交通要塞、大型商場不設CCTV電視監視鏡頭。何也?
飽嘗特務監察、鄰居篤灰之苦,留下深刻印記,德國人摒棄所有大哥大式監察裝置。柏林的恐襲事件可有因而較倫敦、紐約為多?不見得。大哥大神通廣大?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