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河津2月櫻

野人周記●河津2月櫻

四年前到東京跑馬拉松,住在江東區的木場,街道旁的小公園有三株矮小的櫻花樹,孤零零的在開花,東京馬拉松是2月中舉行,天氣仍很冷,天空忽然飄下一陣雪花,飄雪中看櫻花,有一種淒美的感覺。「不會吧?」跟朋友在WhatsApp上談起,反應一如所料,一般人的認知,日本的櫻花季,是3月才開始的。

一向怕冷,想到可能要雪中跑馬拉松,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噤,幸好雪只飄了一陣便停了,地上不留半點痕迹。東京臨太平洋,下雪的機率雖然較低,2月飄雪,卻是常態,根據氣象廳紀錄,自1981年以來,首都圈每年平均下雪天數為9.7天,2月便佔了3.7天。港人愛遊日本,不少更迷上「追櫻」,每年的開花前線情報,肯定比我熟悉。日本領土南北狹長,各地櫻花開花時間不一,關東地區的櫻花季,的確是3月中下旬,但日本的櫻花品種多達300個,寒冬開花的品種,還是有的,公園裏看到的,是「河津櫻」。只是日本人最愛的品種,花季都在3月或以後。我不愛人潮,櫻花樹下的萬人空巷,是極力迴避的境況;而且能讓自己感動的,人工栽培的嬌艷,遠遠不及野花的色彩,唯一有計劃想看的,是奈良縣吉野山三萬株野生山櫻花、有「一目千本」之稱的「吉野櫻」。2月賞櫻,只是機緣巧合。

雜草中的樹苗 11年後開花命名

坐上開往河津的列車,暫別東京的寒冷,奔往溫暖的伊豆半島南端——看河津櫻,當然是要到它的故鄉。溫泉和大文豪川端康成的經典《伊豆舞孃》,早讓河津聞名,櫻花成為觀光主打,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河津櫻是原產伊豆的大島櫻和外來的寒緋櫻的自然雜交種,日本櫻花起源複雜,來源於眾多野生種的雜交培育,包括大島櫻、江戶彼岸櫻、日本山櫻、大山櫻、霞櫻、丁字櫻、豆櫻和寒緋櫻等,絕大部份是本土野生,甚至是日本特有種,只有早開花的寒緋櫻,原產華南、台灣和沖繩石垣島。

櫻花是薔薇科李屬櫻亞屬植物,這種植物的特點,是「自家不和合性」,或稱「自交不親和性」:櫻花的雌蕊柱頭會排斥傳至其上的同花或同株的花粉粒。此機制避免自身繁殖,需要其他株植授粉和結實,基因的交換促進演化,加上櫻花在同品種之間亦存在不少形態變異,更造成櫻花的多樣性。可以說,河津櫻的出現,完全是偶然,也是萬中無一,園藝師多年不斷人工雜交,也沒造出來。

1955年2月,居於河津町的飯田勝美女士在河津川岸邊的雜亂枯草堆中發現一株弱小樹苗,帶回家中庭園栽種,11年後開始開花,因為開花時間出奇的早,粉紅的花也很漂亮,且整月盛開,引起鄰居注意,一傳十,十傳百,家住伊東市的勝又光也,也來幫忙繁殖,最後經農林事務所調查確立,1974年正式命名「河津櫻」,廣泛栽種, 從河津站附近開始,沿河津川上溯,兩岸整排的「河津櫻並木」,成為每年「河津櫻祭」的場地。因為早開花,花期又長,河津櫻被引進其他地區栽種,但也因為開花太早,北方不少地方2月仍是冰天雪地,始終有地域的限制。

沿河津川走,看似無盡伸延的粉紅,樹下菜花鮮黃,加上藍天綠水,冬日下的蓬勃生機,教人心曠神怡。從遊人談話推斷,來河津賞櫻的,主要還是日本人,「河津櫻祭」的日子,遊人如鯽,但都集中在商販和食店林立的右岸,左岸櫻花林下,是難得的悠閒清靜。

如洋紫荊悲哀 無法自然繁衍

同一株的櫻花各自授粉,各自結出獨一無二的果實,當中可能是一個新的品種,但是能否繁衍,受精卵還先得經過成功結實、隨後的種子傳播、發芽、幼苗活成、長大成材等種種關卡。果實可能被雀鳥啄食,種子被帶到河津川岸邊,在樹苗階段有幸被飯田女士發現,在護蔭中順利成長,當中是多少的機緣巧合。「可以用種子繁殖嗎?」有務農的朋友問道。因為「自家不和合性」(self-incompatibility),即繁殖出種子時,基因與母株不同,嚴格來說,已經不是河津櫻,故只能通過扦插、嫁接、組織培養等方法。這使我想起同為雜交變種的洋紫荊,要保存那獨一無二的特性,只能借助人為複製,永遠無法自然繁衍,是一種悲哀。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