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波波選了奧地利猶太裔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的回憶錄《Man’s Search for Meaning》。她說, 當我們思考監獄的不同面向,很多時都輕視了出獄,會以為「你出咗獄啦,你冇事啦,你好開心啦。但其實對被長期囚禁嘅人,出獄一定唔係我哋諗得咁簡單。」
寫信課程設計由入獄到出獄,波波希望組員能乘窺探獄中人的世界,「囚禁唔係淨係囚禁你嘅身體心靈咁簡單⋯⋯佢係不斷折磨你,而嗰種折磨唔係真係鞭打你。」她引述一位土耳其作家的獄中經歷,「監獄入面冇鐘,人失去咗時間嘅概念,佢唔知一日仲有幾長、過咗幾耐,淨係咁已經非常折磨人。」
她為最後一課選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當中詳細記錄Viktor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求生的心路歷程。與過往的選書不同,這本回憶錄嚴格來說不算監獄文學,波波解釋:「集中營同普通嘅囚獄好唔一樣,係關乎生死,佢(作者)冇刑期,佢亦都冇犯任何罪。」她發現不少獄中書簡都不約而同引用這本書,「呢本書畀咗好多力量一啲入獄嘅人,係唔同嘅時代都有,不論外國抑或香港。」
波波說,大家很多時都輕視了出獄。與普通監獄不同,Frankl的出獄突如其來,他甚至不能意會到已重獲自由,更不懂感受快樂,需要「逐步重新成為一個人類」。有組員閱畢選段後,隨即想起經典電影《月黑高飛》中一個老囚犯重獲自由後,無法適應牆外世界,選擇在家上吊自殺的橋段。
回看香港,囚獄之苦或許不如集中營之痛,但當中仍有不少可借鑑的地方。「嗰個狀況係好容易令人想放棄,其實就係不斷掙扎放唔放棄,譬如喺集中營想放棄嘅人就係跑去電纜度⋯⋯一個人意志力完結咗,佢好快就會死。」波波最記得,Frankl分享在集中營如何看出一個人即將死去,「就係佢食晒自己所有煙,選擇盡情享樂嘅時候。」Frankl提供的解決方法,就是在牢獄中尋找生存意義,這種意義可以很個人,不必然偉大宏遠,只需要一個引導光明的小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