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拜登政府的外交難題(方圓)

蘋論:拜登政府的外交難題(方圓)

拜登到國務院演講,為美中關係定調,說成是「最嚴峻競爭對手」,這與他先前提出來的「戰略耐性」和「多邊主義」,構成他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

無戰略的耐性 便姑息養奸

他說中國對美國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帶來直接挑戰,將正視大陸在經濟、人權、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問題,對付中國的好鬥和脅迫行為,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勢,捍衞民主價值觀,投資先進科技,並恢復美國至關重要的安全夥伴關係。

表面看起來面面俱到,而且很有決心,很有把握,但問題是,這些事如何去做出來?

「最嚴峻競爭對手」與特朗普的「最大威脅」只是一步之差,一個「最嚴峻競爭對手」如果還不是「最大威脅」,那世上就沒有「最大威脅」這回事了。沒有人希望自己輸給競爭對手,一旦對手進化到「最嚴峻」的程度,那個對手必然就是「最大威脅」。拜登對中共的新定義,志在別出心裁,並沒有新含意。

「戰略耐性」四字是拜登政府的發明,似乎有點玄機,可惜迄今只見到「耐性」,沒見到「戰略」。「耐性」只是強調「慢慢來」,如果沒有戰略,耐性便只是迂腐因循,姑息養奸。一個政府想要有耐性有多難?甚麼都不做就等於有耐性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耐性,問題在於有耐性的同時,有沒有制勝的戰略。有戰略,耐性才有意義,沒有戰略,耐性只是無能的別名。

「多邊主義」是對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回應,算是拜登對特朗普的「撥亂反正」,但問題也不在口號,只在於怎麼去做出來。最近有消息美國將與日本、澳洲、印度舉行四邊會談,商討共同對華政策,可視為「多邊主義」的第一步。日澳印三國與中共各有閒隙,要拉攏相對容易,此外五眼聯盟國家也比較多共識基礎,但對歐盟、東盟的「合縱連橫」難度就不小。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歐盟不能跟隨美國一起對付中共,在拜登收回從德國撤軍的決定後,歐盟還不買賬,足證美國地位已今非昔比。至於東盟,中共是強鄰,站隊風險很高,各國立場本有異,要達成共識不容易。多年經營之下,中共在各國際組織中都取得優勢,美國勢力範圍淪落大半,拜登若不能短期內採取有效手段收復失地,他的「多邊主義」也只是口號而已。

特朗普已經把反擊中共的事情做足做絕,成效顯著,中共幾乎有折戟沉沙之痛,拜登要再加碼,便等於接受特朗普的「最大威脅」;反之,不加碼而開倒車,其結果必自損「競爭力」,也有違對中共「最嚴峻競爭對手」的概括,對國會和國民不好交代。

抗中耍花槍 暴露底氣不足

因此,問題不在於拜登作了甚麼定義,提出甚麼概念,問題在於他能做出甚麼。特朗普手上,大力扭轉世界局勢,扼止了中共在全世界的擴張,杜絕了中共在美國的滲透,特朗普沒有「耐性」,卻有不少及時有效的對策,雖然「單邊」,但又「使得」,拜登要別有建樹,不能看他有多少耐性,要看他有多少「能耐」。

美軍三大航母戰鬥群全調到亞太地區,雖是對中共的戰略威懾,但航母能來也能去,如不能扼止中共侵擾台灣,也只是耍耍花槍;緬甸軍事政變,美國僅有口頭譴責,無法扭轉局勢;圭亞那允許台灣設辦事處,僅一天又反悔,證明美國連家門口一個小國家都搞唔掂;華為是否列入制裁名單,新政府官員顧左右而言他,顯示底氣不足的窘態。凡此種種,都不是好迹象,說明拜登外交政策舉步維艱。

競爭就是一種威脅,威脅也是一種競爭,競爭去到「最嚴峻」的地步還不構成威脅,那競爭就不是競爭了,不如大家坐下來飲杯茶食個包,拍張照握個手,從此好來好去。拜登外交荊棘滿途,起步不順,並沒有那麼樂觀。

方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