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抗疫一年,由鼠年捱到牛年,失業率更創16年新高,近25萬人失業,基層家庭去年撲口罩,今年愁生計,不少家庭經濟支柱失業一段長時間,當中有夫妻失業及開工不足,要四圍撲免費食物;有妻兒返內地避疫,丈夫獨留在港過年;亦有母子分隔中港兩地,不能團圓;更有居於天台非法僭建屋住戶,新年期間被逼遷。他們同慨嘆,今年是人生中最難過的農曆新年。
記者:林 熊 徐雲庭
40歲阿符當地盤雜工近五年,去年7月起開工不足,「好景時一個月搵到萬八蚊左右,上個月開工11日,一日800蚊,今個月未有工開。」與妻子及兩名子女,租住山東街唐五樓一個百多呎劏房,月租5,800元,全家每月生活基本開支約2萬元,平時需靠妻子兼職月入約5,000多元幫補。
惟兼職廚房雜工的43歲妻子阿霞,去年初因東主受限聚令影響生意,解僱全部兼職,一家經濟拮据,業主只肯減200元租金,現靠兒子兼職收入交租,「全家人嘅糧食,只能四圍去撲社福機構派嘅免費食物。」
去年10月幾乎斷炊的阿霞,在同鄉幫助下,才懂向社福機構求助。因沒積蓄,家庭收入不足1.3萬元,才合資格獲派食物接濟,機構每周一次派發食物,數量夠四口子一周所需,但只能連續領取六次。
若無免費食物接濟,阿霞買餸要趁街市臨收檔前去,「10蚊有三份,好啲嘅菜10蚊有兩份」。其銀行戶口只剩5,000元,但有錢也不能用,「如果銀行唔係規定少過5,000蚊要收手續費,我早就攞埋出嚟。」
她透露,20多年前由內地嫁來港,育有一名現年24歲讀大學兒子,後來夫妻感情破裂離婚,她帶着兒子嫁給現任夫丈,生下現年6歲女兒。
因收入不穩,除了女兒長高要買新衫,全家都不敢置新裝。現居劏房中,僅夠放兩張單人碌架床,兒子睡上格床,下格則充當衣櫃,堆滿衣物,「張床係個仔細時買嘅,𠵱家佢瞓覺,對腳都要伸出床外。」丈夫睡另一張上格床,母女同睡下格床,女兒只能屈在床上做功課或網上上堂。
阿霞至今未想過如何準備過農曆新年,過年家家戶戶會煮餐豐富年夜飯,對他們而言亦十分奢侈,「以我哋𠵱家身家嚟講,無必要囉,我哋煮乜嘢,仔女咪食乜嘢,同平時無乜分別。」如丈夫有工開,或會多買蝦、蟹應節。
由於地方擠迫,一家人即使吃團年飯都要分開用膳,「坐唔到四個人,我哋三個人食先,個仔最後食,咁多年都係咁。」今年雖是人生最難過的農曆年,但阿霞仍覺得很幸福:「冇乜希望大富大貴,一家人坐定定喺度,揸住筷子、個個喺度,就最開心。」談到新年願望,阿符夫婦異口同聲說:「疫情快過有工開!」其6歲女兒則希望媽媽買條新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指疫情爆發後,新增3,000多宗類似阿霞的求助個案,不少低收入家庭儲蓄僅數萬元,疫情下失業,「個個月都要攞錢出嚟貼,又要同親戚借錢。佢哋好希望搵到工,同埋解決食同交租(問題)。」
政府統計處上月中公佈失業率6.6%,共24.58萬人失業,就業不足率3.4%,亦達14.91萬人。施補充,飲食業、旅遊業、美容業均為重災區,其次是三行、地盤。該會正四出籌款,冀能率先幫這些家庭解決燃眉之急,希望政府提供為期半年失業援助,「可以個人申請,又唔需要資產審查。」金額約為申請人薪金八成,上限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