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還是效忠教育?(梁啟智)

國安教育還是效忠教育?(梁啟智)

教育局推出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覆蓋中小學15個學科的教學內容,要把所謂的國家安全全面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我說「所謂的國家安全」,因為我不認為在這課程框架下之下,教師和學生有可能認真討論何謂國家安全,最終恐怕只會淪為要求向政權盲目效忠的藉口。我是地理學出身的,這兒就拿地理科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作為案例。

說地理科和國家安全,很容易會想到領土,課程框架亦要求學生認識中國領土及領海的範圍。作為一個愛國主義的呼籲,高舉領土主權很容易觸動人心。不過學校教學總得嚴謹,我們一認真研究中國的領土問題便會發現無從教授,因為中國領土範圍本身就不是公開信息。

回說2017年,有中國公民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要求中國外交部公開有關中俄邊界的信息,特別是唐努烏梁海的歸屬問題。結果外交部表示申請信息涉密,不予公開。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政府曾把唐努烏梁海描述為被蘇聯佔領,中國政府不予承認。現時中國外交部有關俄羅斯的資料,卻包含相關地區的數據。中國政府是否已經靜悄悄的改變立場?如果中國政府對中國領土的立場改變可以不對外公開,那麼你叫香港的老師如何教?

很不幸,香港教育局似乎沒有想到這麼遠,甚至可能在寫這個課程框架之前還沒搞清楚相關困難。例如,課程框架提到要「展示中國領土及領海圖(包括南海九段線),讓學生認識中國國土的範圍」,然而,中國政府所主張的「九段線」本身是否等於「領海」,同樣是不明不白的。中國政府自己頒佈的南海領海範圍是以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和西沙群島為基線再向外推12海里,也就是跟從聯合國的相關定義。這條線和「九段線」可以差上數百公里,不能混為一談。至於中沙和南沙群島一帶的領海基線,中國政府至今未有公佈。把「九段線」和「領海圖」視為對等,恐怕是香港教育局未讀夠書,稍一不慎甚至可能引發外交風波,為國家添煩添亂。

說起來,如果香港的學校真的要教「九段線」,是否也要談談歷史,講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九段線」和中華民國的「十一段線」有何分別?本來的「十一段線」還包括北部灣中越之間的白龍尾島,是南海諸島中最大的一個島。該島過去屬於中國,1957年由毛澤東移交予北越,於是「十一段線」也就變成「九段線」了。課程框架要求學生「了解保障國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保障國土安全的方法」,不知道白龍尾島的歷史該如何教才合乎要求,教育局可否出來說明一下?

「事實」隨政策重寫

課程框架要求在地理科談國家安全,除了要談國家領土之外,也要求討論自然資源,例如「展示中國的煤和鐵礦的分佈地圖」,讓學生理解「它們必須被善用,使國家安全」。此外,課程框架又要求向學生介紹雲貴地區和海南省的熱帶雨林,討論保護這些雨林的方法,以保障生態安全。問題來了:如果中國可以視自然資源為國家安全的一部份,道理上其他國家也可以,對不對?中國國有企業近年大規模在世界各地收購礦場引發各地擔憂其國家安全受損,中國市場對消費品的需求也被評為加速全球森林伐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也有水資源爭議……課程框架既然說自然資源也是國家安全,那麼這些來自別國的質疑又該如何回應?是否只可站在國家政策的一邊,然後國家政策每改一次就把「事實」重寫一次?

最後,整個課程框架最讓人困惑的要求是要求學生通過認識國家安全,變得「願意成為一位積極和負責任的公民」。我倒認識不少在中國大陸公民社會奔走的朋友,他們和課程框架所述一樣真心相信生物多樣性是國家安全的根本,終生投身環保事業,反對中國各地政府的污染工程。按照課程框架他們都該視為模範生,現實中卻被中國政府的國家安全部門視為滋事分子,跟蹤問話是家常便飯。

說到底,國家安全作為政治口號和學術討論在中國恐怕是兩回事來的。同一件事算不算國家安全,沒有太多客觀準則可言;政府要你保護你就要去保護,要忽視的時候又可以被完全忽視。如此的國家安全教育,說起來千條萬條,最後還不是一句說話:大家來乖乖效忠政權吧。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