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發乎情,止乎禮 - 古德明

梁啟超發乎情,止乎禮 - 古德明

拙文《十九世紀的標準》談到梁啟超之斥徐志摩一再棄妻別娶。或曰:「梁氏所言固是,惟彼流亡期間,亦曾另結新歡,似乎言行相悖。」這當然是指梁啟超與何惠珍那段戀情。

一八九一年,梁十九歲,迎娶二十三歲的李惠仙;一八九八年,助光緒帝革新失敗,逃亡日本;次年,赴檀香山,為剛成立的保皇會籌款。當時他才二十六歲,名滿天下,在檀香山演講,到處轟動,為他擔任英語翻譯的何惠珍年方二十,對這位俊朗才子更是一見傾心,直言「我今生今世,心中唯有先生」,遭梁啟超以「家有糟糠」為由拒絕,卻因此更佩服其人格,教父親藉詞捐款,設宴款待梁啟超,席上表明願意作妾。梁啟超至此也幾乎把持不住,有《紀事》詩說:「眼中既已無男子,獨有青睞到小生。如此深恩安可負,當筵我幾欲卿卿。」他致函在日本的妻子說:「思念惠珍,生出愛戀之念來,幾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聞此事將笑我乎,抑或惱我乎?」不料李惠仙答以《關睢》一詩,甘願玉成其事。梁啟超另一首《紀事》詩也有提及:「昨夜閨中遠寄詩,殷勤勸進問佳期。綠章為報通明使,那有閑情似舊時。」李惠仙之大度,無疑令梁更加慚愧。他終於跳出慾海。

一九二四年,李惠仙病逝,何惠珍聞信,自檀香山赴北京,求續前緣,再遭梁啟超拒絕。這是「發乎情,止乎禮」的故事,與徐志摩、孫文等比較,相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