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尼返回俄羅斯便旋即在120個城市刮起反政府示威浪潮,氣勢一時無兩,但總統普京又豈是省油燈。面對反對派一鼓作氣,他最初以靜制動,未有即時大規模鎮壓,卡內基莫斯科中心研究員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直言,克里姆林宮是吸取了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幾乎倒台的教訓。
白羅斯去年爆發反政府示威初期,盧卡申科縱容警暴橫行,結果引來民眾更強烈反彈,示威如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若非普京及時出手,盧卡申科早就在民怨中沒頂。前車可鑑,正好解釋了為何俄警上月面對第一波大示威時,竟異常克制。陳寒士認為普京也看穿了反對陣營衝動有餘,卻謀略不足,單憑號召群眾出來示威,只會再而衰,三而竭,因此採取冷處理,既不釋放納瓦爾尼,也不大規模鎮壓,看誰能奈何得了他。
當然,不鎮壓不代表普京放任示威,今時今日的俄國實行嚴刑峻法,向警察「方向」拋紙杯也足以構成暴動罪。莫斯科隨便就可以羅織一大堆罪名,對納瓦爾尼身邊所有人,進行秋前或秋後算賬,令示威群龍無首,近日便有教師參與示威後,遭校方以從事「不道德活動」解僱,恫嚇其他示威者的意圖昭然若揭。
普京認定納瓦爾尼的影響力源自國內的民怨和美國的撐腰,前者仍不足為懼,後者雖棘手但還是有辦法的。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斯特恩(Jeremy Stern)相信,普京正沿用前蘇聯總書記布里茲湼夫的套路,在國際事務上讓步,換取華府承認他的統治地位。上月,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後,便爽快答應延長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五年。現在該輪到拜登要在普京及納瓦爾尼之間作出抉擇。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 《外交事務》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