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一場有關移民的討論

有個台灣家●一場有關移民的討論

不知不覺間,原來我們已經移民台灣快四年了。自從我們從前熟悉的家變得不再熟悉,英國BNO移民政策逐步落實後,「移民」在我們的香港朋友圈中,又成為了一個熾熱的討論話題。

和香港的大學舊同學一年多沒有見面,前幾天為着移民這個話題,電話群組的討論突然熱鬧起來,大家討論得通宵達旦,欲罷不能。當年的大學同學,現在大部份都成為了不同領域的測量師,除了我這個脫了軌的,一班舊同學都成為了香港的所謂中產階層,順利躋身香港的大公司或政府機構,一切本來看似平步青雲,但是大家為着年幼的下一代,都紛紛再一次認真地考慮要不要移民。

從前香港人移民,是擔心下一代的填鴨式教育和生活空間等考量,到最近大家是憂慮下一代被洗腦教育、自由,甚至是人生安全等更高層次的擔心。這一群還算是年輕力壯的中產,下一代還是幼稚園、初小階段,說要一下子放棄香港有車有樓有工人的生活,也是一個很大的掙扎。

熱門英國 尋求為生

大家考慮的,近來最熱門的依然是移民門檻最容易的英國。

「開始有點羨慕那些水電師傅。」

「做Uber司機可以嗎?」

「有機會可以調職去英國嗎?」

「去英國買樓收租可以嗎?」

「開餐廳有得做?」

「weekend market擺檔可以賺一些零用錢嗎?」

這一群識於微時的舊同學,大家都希望可以集思廣益,尋求移民後的出路。沒有強制要創業做生意的門檻,很多香港的中產階級搵錢技能不是那種「一技之長」,不見得可以在英國也通行,也不是人人有創業的夢想和天份。

我們認識不少香港朋友,移民英國後都是打算先定居下來,靠積蓄撐過第一、二年的日子,孩子讀公立學校,如果不是在英國一線大城市,生活應該還可以維持,反正現在就算如何努力,都不見得可以在英國嚴峻的疫情下有甚麼大作為,所以大家就先豁出去,過一點悠閒退休生活再作打算。

「我不覺得我可以離開香港為生了。走不了。」突然有同學感慨地說。身上背負太多負擔和牽掛,不見得每一個人都希望經歷這種人生轉變,所以依然會有人無奈地選擇順服、選擇接受,然後適應過來。

顏色分明 不作爭拗

「其實也不是人人覺得現在香港的情況有問題吧?」沉寂已久的聲音突然冒出,然後大家都心照不宣,顏色分明,聰明的不再作無謂的爭拗和討論。

「我有家人已經移民了,孩子的學校也有四十幾個學生退學移民了,我們也應該準備離開。」另一把突然冒出的聲音,沒想過會走的人也說要走了。

說好了的日本旅行,說好了的飯敍,突然間面對大家即將各散東西,一切都變得遙遙無期。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大家慢慢對離開香港、移民這個話題習以為常。一晚過後,過百個訊息討論,然後大家再回歸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好好醜醜的,日子還是要過。我們這一場有關移民的討論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幾天,沒有甚麼答案,但卻看到了人生百態,也留下了一堆無奈、苦笑、許願,還有是彼此別離的心理準備。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