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向通識科「開刀」,除將科目易名,更要求學生到內地考察。曾直認新科某程度就是國民教育的「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表示,仍須討論是否包括學生到台灣考察,又指冀大眾正面看待課程國教元素,但課程名稱需待公眾諮詢後決定。
劉智鵬昨表示,新課程具國民教育元素,但否認僅着重國家正面內容,解釋課程三個主題分別提及香港、國家、世界,強調「國家都好應份要講」,但提及香港亦是無可避免,明白改動下難避免與原先課程有對比,冀大眾正面看待課程國民教育元素。
他又認為名稱本身不分褒貶;新課程是否易名「國民教育科」則要待公眾諮詢後才決定。他建議教師先教授三大課程主題,若涉中港兩地制度差異,應向學生解釋。他指教授香港部份時無可避免會觸及政治事件,重申政治議題非完全不可討論。另外,課程指引刪去培養批判思考字眼,劉回應指課程仍保留批判思考元素,只是「批判性思考」與「批評」相似,易混淆成貶義詞,故以「明辨慎思」取代。
新課程框架亦刪去政治參與相關內容,劉解釋指政治參與、社會問題十分複雜,舉例指年輕人普遍認為應發展棕地,但問題牽涉新界歷史,稱現時老師僅會教授答題,質疑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故需刪減部份內容。
至於考評模式建議改設短題目、資料回應題及多項選擇題三款題型,劉表示選擇題不代表變得簡單,又稱不少專門行業考試、甚至有研究⽣入學考試均使用選擇題;加上過往課程複雜,長題目涉及大量論證書寫,要考生在個多小時處理十分困難,改題型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