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多,多年來在交通政策上,都是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早年政府發展新界,高密度建築都是集中於火車站,周邊交通也很方便,但是隨着人口增加,樓價高企,有不少人低收入人士因租金、環境等因素,要遷往一些更偏遠、租金更便宜的地區,這些地區可能只有一條小巴線往來到主路,更有不少偏遠屋苑或村屋,距離主路都要行幾十分鐘路,上下班時小巴經常滿客,平時又班次不多。
這就是所謂「最後一公里」 (The last mile)的問題。住在中半山、有司機接送的決策高官可能不知道,這最後一公里對那些居民所造成之不便,中國搞了共用單車計劃,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問題,結果失敗而終。
有不少低收入市民是揸車搵食,他們晚上都把搵食車揸回家,但難以承受停車場費用,惟有泊在路邊。在不鼓勵使用私家車的政策下,加上小政府不想管理路邊車位,所以新規劃的社區大部份街邊都無泊車位。
有規劃師甚至說路邊泊車位佔用公共資源,不如省下來起建樓宇,讓政府賺更多,結果是晚上新界公屋私樓附近四處都是亂泊的貨車、私家車等等,這是官逼民違例。其實設置路邊泊車位不需要是固定的,不少車只需要停數分鐘,辦一些事便會駛走,政府可以定一些日間短暫泊車位,例如容許停5分鐘,便可以解決新界亂泊車的情況,這才是不離地之規劃。
蔣匡文
著名建築師及術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