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清除男明星娘炮歪風,下令小鮮肉不得戴耳環、不得紋身、不准染髮,引起網絡爭議。
首先亞洲男性能戴耳環的,只限於印度以西。男性戴耳環,只許戴一隻,是由阿拉伯世界傳過來的,只合一股天方夜譚的風情。阿拉丁和仙巴歷險記,能戴耳環的男子,須有其他的美學配套如包頭、寬身衣褲,皮膚黝黑,在一艘由馬賽穿過地中海開過來的木船桅杆之上,攀上爬下,披瀝着一縷地中海的風雲,腰間配一把彎刀。
東亞男子身形太矮小,皮膚白皙,不適合這等裝扮。正如粵語長片時代,廣東人張瑛演阿拉丁神燈裏的阿拉丁,梅綺飾演阿拉伯公主,華達片場佈景搭出阿拉伯的宮殿。當時的小孩開眼界,今日回看,只覺是笑話。
正如意大利Versace夏裝,淺綠喧黃的襯衫、配米白短褲,一對不穿襪子的黃色懶佬鞋,那不勒斯的蔚藍海岸的那種feel,不但不適合越南人和廣東人穿着,即使木村拓哉穿在身上也感突兀,湯告魯斯氣質也不相配。非得要身高六呎的拉丁血統如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方始成一套美學體系。但是這個品牌用明星廣告來欺騙世界,令東亞某些暴發土豪覺得有錢也能買一套自己着,帶一名穿艷紅低胸裝裙子的二奶,大包小包的挽臂昂然進出康城和蒙地卡羅,令酒店的金髮男侍應暗中側目。
論穿衣之學問,不講一點優生學和文化人類學怎麼行。
然後就是紋身這一科了。紋身來自南太平洋大溪地和南美洲土著習俗,由西方的海盜冒險家引入歐洲。紋身的人必定帶有波希米亞型的不羈,在殖民主義時期,是一種personal statement,與勞倫斯沉迷着阿拉伯男子的白袍一樣。
後來不知何故成為黑社會的圖騰,估計是日本人結合宋朝水滸傳帶起的風氣。日本人不紋身則已,一紋就是九紋龍包裹着一身肥膏,脫下和服出現在浴場,牆壁掛兩個能劇面具,廳堂橫放一把武士刀,則又是另番風景。
小鮮肉也跟着亂來,不知道其中來龍去脈的含意,除了盲目的崇洋跟風,只能暴露中國人到底缺乏美學教育。朱光潛民國時代由愛丁堡大學帶回來一點點,剛萌芽就遇到戰亂和後來的共產黨文革,導致今日至這一代還不懂得裝飾打扮的細節,令人有一點遺憾。
若是不懂得,倒不如藏拙。中國命令禁止,也就是最有效的藏拙了。不要駁嘴,乖乖的服從就是,看看有無機緣,或許過一百年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