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通識科「改革」方案終於曝光。根據「重新冠名委員會」建議的新課程框架,通識科現有的六大單元,即: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收窄至僅得三大主題,分別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各佔 45 至 50 小時課時,即多達三分二課時教授中國相關課題。委員會主席劉智鵬力撐把科目融入國民教育有理,認為這是「國際慣例」,批評香港人無知、國際視野狹隘,「連香港人最崇拜嘅美國,人哋幼稚園就開始同你講國民身份、國家安全」。
首先不要將香港「國民教育」與外國民主制度下的「國民教育」相比,因為這做法是貶低「中國模式」的高級黑行為,在中國模式下,這是叫「政治教育」,或叫「黨化教育」,不是「國民教育」,更不是「公民教育」。歷史上中國國民黨丶德國納粹黨丶蘇聯共產黨及中國共產黨均有執行黨化教育。在這些政黨中,黨大於國,所以才叫黨化教育,由黨去定義甚麼叫國民,甚麼是憲法丶文化丶歷史,要從怎樣的政治角度去詮釋。黨化教育的特色在於其排他性及強制性。排他性就是不容討論,唯我獨尊,請問在教授一國兩制專題時,可以討論中國憲法在內地執行時的問題嗎?可以討論人大釋法對一國兩制的破壞嗎?由於不可討論,只有照本宣科,教師學生只有一套官方認可的標準答案,所以這是政治灌輸,外國國民教育課是存在,但不是封閉性,大家可以用專題去探討憲法丶歷史及國民身份。至於強制性,就是入課程進課室,考試計分,以便達到政治灌輸目標。
本來的國民教育科在2012年因學生反對觸發大規模抗爭,最後撤回,政府便一直打「通識教育」主意,現在正好趁機廢掉通識,改造成黨化政治教育。相信下一步就係大批判,抽出不符合新政治要求的原通識科老師,這三大新課程地雷處處動輒得咎,容易被篤灰抽秤,先搵幾件變成典型祭旗,之後便指香港欠缺合適老師,要專職專教,屆時這些「專職老師」便名正言順登場,由他們同時監察校內教師及學生的政治思想丶立場及行為,有沒有叫反動口號,傳反動訊息,他們並接受國安教育委員會的工作指示。國民黨在台灣一直派軍訓教官駐校,在戒嚴時代除了軍訓國安教育外,也負責監視校內政治活動。民主化後教官角色轉型,但也引起爭議要求教官退出校園。
最近香港在《經濟學人》的民主排名 榜上同孟加拉丶緬甸相近,由「有瑕疵民主」變成了「混合體制」。甚麼叫「混合體制」?即是空有民主選舉外殼的威權統治。威權統治需要政治教育支撐,其實這早就超出國安教育的範圍了。相信人大丶政協丶建制派精英丶楊潤雄局長及一眾常秘公務員AO子女,不是念本地國際學校,就係提早送英美澳加紐接受民主丶自由丶開放丶包容的教育。眼見他們的所作所為,普通中產家庭還會留下來享用楊局長烹製的「政治教育」科嗎?
教育制度的崩潰,才是香港中產出走的真正原因,非關藍黃政見之爭。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