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立春談春菊

越陌度阡●立春談春菊

陽曆二月三日或四日是立春之期,算是春天始起的日子,雖然北方天氣寒冷依舊,但一陽既生,桃李辛夷的花葉芽苞已見於林間。香港位處南端,更已是乍暖還寒,不少冬天蔬菜已受不住熱力抽薹花開。

園藝上把農作物的生長分為「營養生長」和「繁殖生長」兩個階段,植物由種子萌芽初生,直至生長莖葉的一段時期稱為「營養生長」,而「繁殖生長」顧名思義,是指植物成熟時(或被迫成熟了)開花結籽的階段。較短命的一年生的葉菜類作物在華南一帶,多數是冬季生長,然後待天氣回暖或日照變長,即會抽薹(即抽心,即如菜心、芥蘭的食用莖幹)開花,原本冬季甜美的蔬菜在花開後就老硬味苦,因為之前儲存的養份全用在繁殖了。一般葉菜的花朵都較樸素,以量取勝,全靠花海之盛才能引人注目,但有一種蔬菜在花開時卻比較秀麗,更自古讓人採摘回家欣賞,那就是「茼蒿菜」,即是日本人說的「shungiku」春菊。

茼蒿清心 散發菊花辛香

茼蒿寡言清心,只有少數朋友愛其菊花辛香,食譜也少,香港的朋友多在打邊爐時才想起她,但在一桌火鍋良朋之間,總有一二人特別受不了其氣息,會叫大家可否最後才放茼蒿入鍋,不過她不受歡迎的程度又遠不及「乞人憎」的芫荽,未能因其性味而興風鼓浪。就連她的身世也有點不明不白,《本草綱目》僅有寥寥幾筆帶過,追溯於唐朝的《千金方》才始有提及,如何進入中土也不大清楚,只有維基百科提及此姝源自地中海,跟當地的菊類歸於同屬,但再仔細查找其學名的歧異之多,是否真的源於地中海我仍抱着懷疑,而且也沒有她如何傳入中國的資料,姑妄聽之。源由歷史從缺,但其食用地位卻可從網上常用的名字,知道茼蒿能普及於歐美乃日本人的功勞,茼蒿常用的英文名稱有兩個,一是意譯味濃的「edible chrysanthemum」(可吃的菊花),另一是日文的羅馬字寫法「shungiku」,即「春菊」的意思,意思是這種蔬菜在春天便蛻變成菊,意境比起鬼佬直譯的「可吃菊花」高萬千倍。

日本人吃的春菊跟我們平常吃的茼蒿味道相似,但樣子卻大有不同,春菊裂葉,也有明顯的莖幹,是近十多年才在中國地方興起,我們就叫皇帝菜,想又是某某皇帝食用貢品的道聽塗說,我覺得只是庸俗的市場促銷手法。春菊、茼蒿其實只是一種蔬菜的大葉小葉種之分,同科同源,大葉的是茼蒿,小葉的是春菊。茼蒿怕熱,十月後才合下種直播,株行距離約十至十五厘米,下種後四五個星期後可以採摘頂梢,留下葉片數塊待長側芽,兩個月內重複收成數次便會老化,風雅一些的朋友可以留下老掉的植株待春季開花欣賞。

國產皇帝菜 催生貨色味淡薄

我發現近年所見國產的「皇帝菜」(名字真俗氣),莖幹又長又直,味道淡薄,原來都是在農場工廠大棚密植催生的貨色,工人密灑種子於地,強施肥水,迫使抽長高直,恍如發芽菜一般的做法,一割即棄,再沒有採收側芽的空間,更遑論讓其在田野春日花開……「菊」與「蒿」皆為古文內芳香清逸的植物,有隱居山林不與俗同行,孤芳自賞之意,今成食物工廠中味道淡薄的皇帝之菜,實屬可悲。如果要嚐到真正的菊蒿之香,大家還是暫退田園躬耕細植,待來年春到,必有花開喜訊。

大葉茼蒿的花

茼蒿味重,害蟲不愛,可以間植於田間為其他蔬菜防蟲。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