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雄:通識推國教好過獨立成科

楊潤雄:通識推國教好過獨立成科

【本報訊】教育局上周接連推出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更動計劃及國安教育指引,被質疑推行「國教2.0」,教育局長楊潤雄指,以現行計劃推動國民教育,比獨立成科效果更好,又稱新通識科可討論內地問題,卻以兩地疑犯探視權不同為例,「提醒」教師教授時要注意「兩個司法系統冇絕對嘅好或者唔好」,當局未來會更加密視學次數。有前通識科老師相信,教師已不敢觸及內地法治負面議題,並稱現時將國民教育滲透各科的做法,較易「洗腦」式灌輸學生中國強大美好。

楊潤雄

「學生應思考港司法制度不足」

教育局長楊潤雄昨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稱,現時沒有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的打算,2012年當局推動國教科時亦有很多討論,但強調當局推動國民教育的步伐從未停下,教育局推出國安教育指引及重組通識科,做法比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一周一、兩堂」的方式更自然,效果更好。

楊續表示,「改革」通識科是基於社會現時對《憲法》、《基本法》和香港憲制地位等認識不足,聲言新科目聚焦有關範疇是「教育應有之義」。他稱,當局對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沒有設下硬指標,希望學生可透過新課程漸漸培養對國家的熱愛。

楊亦承認,新通識科課程部份內容的刪減是政府決定,並稱新課程份量只佔以往通識科約50%至60%,故內容上必然有取捨、刪減和整合;教師亦應因應課時所限,先讓學生掌握新課程大綱上的課程重點。他亦表明當局將會對新通識科投放更多關注,料未來視學的次數將更頻密。

對於新通識課程對內地人權或法治等問題隻字不提,教師未來能否與學生討論有關議題,楊潤雄稱如學生有疑惑,教師應盡量解答。但他以兩地疑犯探視權不同為例,認為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時,除應基於事實外,也應讓學生以「多角度思維」分析兩地司法制度優劣,讓學生自行判斷,聲言「兩個司法制度冇絕對嘅好或者唔好」,學生也應思考香港司法制度的不足。

新科目的教材未必能趕及在新學年面世,但當局希望在下學年的中四級開始推動新通識科。楊潤雄承認出版商只有不足一年時間出版新教科書,但教育局會盡量多製作教材供學校使用;教師也可使用官方推出的國安教育或《基本法》的教材,教材問題並非不能解決。

前通識科教師楊子俊表示,在舊課程中,通識科的教師和教科書已有自我審查,在中國法治政制上避重就輕,相信改革後教師更不敢觸及內地法治負面議題,「如果講(內地)嚴刑逼供,公開審訊有霸位,同佢哋(官方)話陽光司法唔同」,教師或面對建制派動員投訴,教育局亦可能受理。他又指,當局將國民教育滲入各科,較容易「洗腦」式灌輸學生中國強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