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掀起大國地緣政治爭逐,向來不怕跟惡名昭彰獨裁者交朋友的中共,在這場角逐佔了上風,不過緬甸軍方一向對這強鄰戒心強,令結局充滿變數。
美國前駐緬甸大使米歇爾(Derek Mitchell)表示,北京視這次政變為削弱美國和亞洲國家過去十年趁緬甸改革插旗的機遇,「他們毫無疑問認定緬甸是他們的地頭,他們非常擔心美國對這國家的影響力」。
不過,緬甸軍方一向不滿北京過去支持緬共叛軍,現在又支持少數族裔武裝,過去也曾擱置建中資水壩。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研究室高級研究員孫雲指出,緬甸軍政府2011年走有限度民主改革打破孤立之路,是想擺脫依賴中國:「在受國際孤立時期,軍方一直覺得因為沒有選擇而被中國剝削,所以他們選擇改革,而不是中國。」
不少論者指出,其實北京與昂山素姬關係比軍方更好,昂山素姬出任國務資政時最多出訪的國家就是中國,又曾為一個被指侵犯人權的中資銅礦辯護。政變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月訪緬簽署的一系列「一帶一路」項目協議,前景頓然不明朗。不過北京似乎認為昂山素姬無力回天,政變後未有押注在她身上。
另一方面,緬甸過去十年經濟對外開放,軍方在經濟上不再是只能在西方和中國二選一。中國雖仍是緬甸最大貿易夥伴,但去年最大海外投資國家是新加坡,日本、南韓和泰國亦在緬甸有很大投資。
美國對軍方影響力在羅興亞危機後下降,但盟友日本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米歇爾指日本對緬甸各方都維持極好關係,又可透過其投資作施壓籌碼。不過日本取態曖昧,雖有譴責政變,但似乎不大可能支持新的制裁。
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