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香港志中心內幕 - 馮睎乾

爆香港志中心內幕 - 馮睎乾

董建華帶頭搞的《香港志》首冊一問世,我即先睹為快,撰文指瑕。儘管講人話不免刺耳,只是各位有目共睹,本欄評語完全建基事實,無可辯駁,而我的愛國愛港情懷,也應該是不容置疑的。「德不孤,必有鄰」,寫了幾篇書評後,就收到不少同意我的讀者惠書賜教,如《尋找「美人魚」楊秀瓊》作者潘惠蓮女士;另一方面,也有些不以為然的讀者提出異議。今天不妨談談後者。

首先是近來在電台節目一鳴驚人的盧安迪——請勿誤會,不是盧君要反駁拙文——他受朋友所託,傳給我新一期亞洲週刊的鴻文。眾所週知,亞洲週刊是很出名的雜誌,尤其出名的,是該刊前年對721視若無睹,以香港警察為年度風雲人物,去年則慧眼識學棍,讓美國過期紅衛兵蘇哲安榮登封面,從此人生成就解鎖。我一見亞洲週刊這金漆招牌,雖然馬上倒抽一口梁氣,但念在盧君拳拳盛意,姑且點開看看。

嘩,鴻文原來是〈參與《香港志》首冊編修感懷〉,作者乃香港地方志中心顧問劉蜀永教授!我立即坐直身子,恭敬拜讀,可惜笑點太低,竟然邊看邊笑,罪過罪過。那冊打頭炮的《香港志》,儘管隨便翻翻也找到一籮問題,但唔講你唔知,講咗都可能唔信——原來《香港志》編修過程是非常嚴謹的!劉教授鄭重指出:此書由他與幾位專家審稿,「廣泛徵求學界、政府有關部門和編審委員會意見,反復修改,五易其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笑了。

曹雪芹「增刪五次」,寫出《紅樓夢》,何以專家們「五易其稿」,還要耗資八億,卻弄出這本甩皮甩骨的所謂書呢?最好笑是劉教授寫道:「本書出版以後,聽到學界和傳媒的肯定,我們不應沾沾自喜;對各界的批評,衷心歡迎。」簡直是「特區政府不會自滿」啲friend。當然劉教授並無說謊,以我所見,傳媒有大公報盛讚《香港志》「準確記錄史實」,學界也有中國社科院院長謝伏瞻同志的權威肯定,這些我是知道的,只是忍不住笑而已。看劉教授鴻文大約花了我十五秒,謝謝盧君,讓我生命中多了十五秒歡笑。

另一讀者的電郵沒有署名,但內容絕對唔講得笑,一開波就直斥之前本欄對丁新豹的批評「似是而非」,使我不勝汗顏。該位讀者雖未表露身分,但看內文已知道不簡單。據電郵,《香港志》弄成這個樣子,丁新豹非關鍵,主因是香港志中心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外行管內行:現時中心總幹事林乃仁是公關出身,以往與盧子健組政治顧問公司;編輯總監孫文彬是讀社會學出身的大陸人,曾在中策組長期任職,「兩位中心領導都不懂歷史,更不懂地方志為何物。」

第二大問題是人事鬥爭,原信內容太充實,我照抄如下:「兩位領導各有一頭馬:孫文彬的頭馬是《總述 大事記》的責任編輯陳德好,讀考古學出身,廣州中山大學畢業;林乃仁的頭馬是陳立衡,多年在《明報》做編輯,是另一卷明年出版《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的責任編輯,本科是讀政治。兩人都不熟香港歷史,以致經常領導中心一班編輯至錯誤方向,之後多找同事照肺,以逃避責任。中心自2019年7月開始運作,高峰期時共有員工40多人,但先後在眾位外行的錯誤領導和盲目信任外行『二陳』的不公平情況下,10位以上的編輯、館藏部和傳訊部以至秘書都無癮辭職。離心離德,加上大部分編輯都是傳媒或非歷史文化專業出身,如何在2027年前完成合格2500萬字的《香港志》,真成疑問。」

終於明白香港志中心為什麼堅稱《香港志》不是史書,只是資料——原來這個趁着中共建黨百年,隆重獻世的所謂地方志project,領導搞公關、搞政治、搞考古、搞社會學,就是沒一個專攻香港史,的確沒資格寫歷史。其實任何project,只要一見董建華的名字,你就知道,必會變為業餘、不認真,和假大空。真心的,我建議不必浪費資源編「香港志」,倒不如叫那些離職員工開個「香港志中心secrets」專頁,應該更能反映香港的現在和未來,因為外行管內行和人事鬥爭,正是今天社會的縮影,香港志中心在這方面,像極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