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說「文革」舊事,有兩個名詞一定要說,一個叫「階級鬥爭」,一個叫「階級敵人」。有了「階級鬥爭」,自然有「階級敵人」。
共產黨雖然倡導平等,但又強調「階級」,有了「階級」就把人分了等級,不但不平等,還要因此而「鬥爭」,「鬥爭」的對象,當然就是「敵人」。這就是所謂的「鬥爭哲學」,毛澤東由此發明了名句,叫作「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從一九四九年打後的幾十年裏,中國的各種政治運動基本上就是圍着這一句話轉,全中國的人,也就圍着這句話轉,轉着轉着,就把許多人轉成了「階級敵人」。
那時候,一個人如果成了「階級敵人」,自然變成了「專政對像」,那就死路一條了。
那時候的「階級敵人」分為五類,就是「地主、富農、反革命份子、壞份子、右派份子」,簡稱「黑五類」,「黑五類」就是「階級敵人」,儘管這些人根本沒有戰鬥力,但必須要被「鬥爭」。如果用鬥爭雙方互為敵人的邏輯,「黑五類」自然也有他們的「階級敵人」。他們代表了「資產階級」,他們的「階級敵人」就是「無產階級」。但那時候沒人想過「無產階級」也可以是人家的「階級敵人」,所以一說「階級敵人」就是「黑五類」,就是「資產階級」,永世不得翻身。「資產階級」應該是要被消滅的,但「資產階級」又必須要存在的,因為只要「資產階級」一消失,也就沒有什麼「無產階級」了,那就更沒有「階級鬥爭」了。
三代中國人,圍繞着這個「階級鬥爭」主題遊戲度過了一生,到最後也沒有搞清楚到底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