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每到傍晚時分,市民便格外焦慮。自從林鄭明言會「突襲式封區」之後,大家也見證警察一次又一次地到多區突然圍封。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相信是警察帶着封鎖帶衝入北角的畫面,多區「零發現」的結果更令大眾摸不着頭腦。人人在想,到底花費大量人力資源是否用得其所,而政府也沒有解釋所謂的「小區、清零」,到底有何根據。
在北角,政府於1月25日發出公告要求東發大廈C座居民進行強制檢測,其後要求當中兩個座向居民撤離,之後要求A、B、D座均須強制檢測。到1月28日晚上7時,警察封鎖東發大廈,歷時12小時多。東發大廈,共有480個單位,當中有不少劏房,有1,100至1,200名住客,而封區接受檢測的只有475人,當中並無發現確診個案。市民焦慮完、不方便完,商戶虧損完,不禁齊齊問一聲:「有咩用?」到底,大家的犧牲真的有意義嗎?
封區是直接地限制居民、非居民、商戶的人身自由及經濟活動。政府打從一開始便沒有打算真誠地回應公眾的疑慮,他們決定以「突襲式」的手法處理,嘗試透過隱藏資訊,減低市民的防範,做前及做後都沒詳細解釋過衡量成效的準則。
記得首次封區時,林鄭曾提出過確診個案數目及分佈、大廈污水抽樣呈陽性為準則,後來「改口風」,指確診數字只是封區原則的之一,不是決定性的考慮。不解答公眾質疑,反而把準則模糊化,自然招致更廣泛的不信任。在公共資源投放的角度,政府又從未能說服公眾為何做完強制檢測之後,要原原本本地封鎖同一位置,再做多次強制檢測。如果設立「受限區域」是要防止不願意接受強檢的人不能走避,有傾向避開檢測的人為何不會在首次強檢時便離開呢?若大廈的住客在7時封區之前不在家,又沒有必要回到「受限區域」,政府想要讓已接受強檢的人做多次的目標,是否達到呢?很多居民更不解,為何已進行強制檢測的人,還要被限制人身自由去等待自己做完不久的檢測結果,到底強檢一次比強檢兩次的分別在哪?
封區除了住客,還牽涉區域內的商戶。很多餐廳每天會預早準備下一天的營運,突如其來的封區,令他們大失預算,還會使來自各區的員工被困於店內,勞碌一天後要在工作環境逗留一夜,商戶的損失連「象徵式」的賠償也不會有,可謂將「勞民傷財」表達得淋漓盡致。北角錦屏街一家餐廳尤其不幸,在封區時更因為政府人員曾向他們稱會安排檢測,但疑政府忘記了而令他們在解封時被當作「沒應門」的罪人,7位職員最後更每人收到5,000元罰款傳票。
任何抗疫措施是需要政府與人民有基本的信任方能成事,而信任是建基於政府的理據能否服眾以及資訊的透明度。可是香港政府倒行逆施,疫情爆發與邊境檢疫漏洞有關,也足以反映香港人講了一年封關的道理,一年來無了期的社交距離措施令本地百業蕭條、執法人員濫用抗疫法例打壓自由令人民怨聲載道,政權卻不斷強調想如何用健康碼「通關」,專橫、無理的政權自然無人相信。封區注定失敗,因為政府從沒改變其無底線威權式的思維,一味把措施強硬化、突襲化、秘密化,最後只會招至更大程度的擾民,繼續貫徹政治正確大於科學,即使破門入屋也難以找到病菌。
李予信
東區區議員